李柏村 媒体人

  问:近年来,武汉迈开飞速发展的建设步伐,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但是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一直以来被全国人民诟病为“最具市井气”的大武汉。您认为武汉跟上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吗?

  李:武汉市被称为最具市井气的城市,那是与武汉这座城市的起源密切相关的。明代初期,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崛起为新兴码头,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商、定居。由移民组成的汉口因商而兴,经济的辐射力让周围市县的人不断涌入汉口,聚居在汉正街一带。早期武汉人的生活非常苦,只有靠勤扒苦做才能立足。“三天走不出大汉口”,透露的是无奈和烦躁。而武汉人却有着拼命硬干的决心和勇气。除了生存境遇艰难外,武汉的另—个特色是依水而存。码头文化的痕迹在武汉很深,“占码头”、“抢码头”是生活所迫,武汉人最憎恶的是“抽跳”(过河拆桥之意)。“搭白算数”是武汉人典型的性格,在没有契约,看重诚信和人品的年代,一句“搭白算数”就是一张金字招牌,答应的事就算是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做到。码头上培养出来的武汉人,生性豪爽,看重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特别是武汉男人争强斗狠也是声名远播的。码头文化也让武汉人的语言极粗俗,芝麻大的事情言必称“老子”,小屁孩也“什么娘都敢骂”,爱家乡的武汉人只能自我解嘲地说,武汉人骂人不是真的骂,最多只是语气词罢了。

  如此受人诟病的“汉骂”,成了江湖生存方式的一种,粗鲁而真实。这种码头文化给武汉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市井之气。其实,与其说市井气是该被诟病的精神文化,倒不如说是武汉精神文化特色,“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而这种精神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落败了。我倒是认为武汉在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对传统武汉精神文化的保护。例如,保护和推广武汉话,极具武汉精神特色的汉腔在当今却不再受宠,反观南京对于南京话的保护,不论是将南京方言“乖乖隆地咚”注册成商标,还是在公交车上增加南京话报站,都是对传播本土方言的极好借鉴。

  问:近期,诸多享誉全球的国际性展览纷纷在武汉开展。比如正在武汉天地壹方举办的D&AD获奖作品展,你会去看展吗?对于武汉举办这样的国际展,您认为它的意义是什么?

  李:武汉市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近年来武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在武汉开展,说明了武汉文化活跃度越来越高。我近期正想去看朋友推荐的D&AD获奖作品展,虽然我不是从事文化创意方面的工作,但我相信肯定会从中有所收获,对开拓思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必定有所帮助。我觉得,这种国际性展览能让更多在武汉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文化碰撞与交流,满足每一个武汉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问:您认为武汉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面貌?

  李:首先在对外开放方面,武汉不断提升自己的开放度,与国际经济活动紧密对接。例如,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在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使得武汉将以内地国际性金融、贸易中心的面貌吸引五洲四海。其次,在交通方面,国际航线超40条,水上运输货轮可到东南亚等地,铁路方面有汉新欧,使得武汉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而在国内,武汉高铁成为全国重要枢纽。一直让人诟病的市内交通也有改善,地铁建设加快。同时,武汉城市品质也在不断提升,绿地、生态、文化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从武汉人的精神状态来看,武汉人的自信心恢复,自豪感也在增强。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市民对武汉的豪言壮语多了,而埋怨不满少了。“武汉,每天不一样!”这句城市口号应该是最好的体现。

  问:您平时通过哪些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

  李: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平时会去书店或者省图借阅书籍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除此之外,我还喜欢看一些艺术展览,在英国留学期间,这种机会非常多,通过接触这些艺术展览,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修养,而看展也就成为了自己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