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曾予星 叶纯 通讯员陈芳 图/本报记者邹斌
在一些老武汉人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江滩,码头密集,垃圾成堆,被违章建筑挤占,既阻碍长江行洪,更有损城市形象。很多人想与长江近距离接触,只能选择登上黄鹤楼或是龟山电视塔,在高空远眺这条母亲河。
2001年,武汉市政府拉开江滩改造大幕,至2005年底分三期陆续对外开放。2002年10月,汉口江滩的建成开放,进而推动武昌、汉阳等地江滩的升级建设。今年,武汉“两江四岸”中唯一没有被规划改造的青山江滩,也将启动建设,谋求华丽转身。
如今,围绕两江三镇四岸的滨江景观带如画卷般铺开。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四省市中,武汉的长江边成为最吸引市民、游客的地方。四处江滩,交相辉映,各具特色,它见证了大武汉的兴盛与繁华,也成为了一张提升对外形象的城市名片。
亲民大气 城市名片
汉口江滩:魅力独具的景观中心
【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区北岸,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公里,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面积160万平方米。】
武汉市民汤礼春从小生活在汉口江滩附近,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的江滩与美挂不上钩,更多的是起着防汛抗洪的作用。一到夏天,当长江洪水越过警戒线,滨江公园就因洪水淹没被关闭,沿江大道上穿梭着拉黄泥的货车,道路变得湿滑泥泞。
如今,汉口江滩已是一幅画廊长卷:早春草木吐新,满园绿意;盛夏绿荫夹道,江风习习;金秋群花吐艳,枫叶显媚;寒冬玉树琼枝,江天一色。汤礼春自豪地说:“每当有亲友从外地来武汉,我带他们去的第一站肯定是汉口江滩。”
据了解,汉口江滩已经成为游客来汉的首选之地,每年前来游玩的中外游客逾千万人次。除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汉口江滩更以其“城市名片”的定位扬声海内外。
家住百步亭的65岁老人郑爹爹,退休后就喜欢往汉口江滩跑,他结识了不少票友,每周都会在这里排练。更让郑爹爹高兴的是,每隔一段时间,汉口江滩都会上演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俨然是一个露天舞台,让他过足瘾。
自2002年陆续开放以来,汉口江滩已累计举办各类文艺演出600余次,放映免费电影350余场,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六届“法国音乐节”等大型活动,年均举办各类活动260次以上。
28岁的周丹去汉口江滩的次数并不多,但她的婚纱照是在汉口江滩取的景。周丹说,去影楼拍婚纱照,摄影师首先推荐的就是江滩,空间大,背景多,加上当时正是芦苇花开的季节,很有意境。据了解,沿江芦花带已成为武汉各影楼婚纱摄影的主推产品,每年带动产值近2亿元。
分堤防、江滩和临江大道三部分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一个带有国际范儿的立体式青山新江滩,将为武汉长江两岸再添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