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全流域示意图长江全流域示意图

  记者韩玮 汪文汉

  湖北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是长江流域防洪最险要的省份,“自古荆楚多水患,治荆楚必先治水患”,而武汉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地段,自古就有“为政之要,在于江防”。昨日,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介绍,作为长江防汛重镇的武汉,其防汛压力受到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江汛、山洪、湖涝、城市渍水合集的特点。

  上中游来水施压

  下游回水顶托

  长江上游、中游来水施压,下游顶托,使武汉承受着“上下夹击”的压力。

  长江武汉段上游,有川水、渝水和湘水直接注入。其中,宜昌以上段的长江干流来水,在长江武汉段的上游来水中占比最大。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介绍,多年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每年7-8月主汛期,汉口站60天的洪水来量平均组成中,有66%来自宜昌以上江段,20.7%来自洞庭湖水系,6.7%来自汉江,1.9%来自清江。在多数年份,宜昌以上来水量占汉口站长江水量的2/3以上。

  长江中游湖南境内,4条主要河流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洞庭湖,在湖区东北角经城陵矶出湖入长江,然后顺流至武汉段,长江水量在此增加1/4左右。陈进坦言,洞庭湖的调洪能力下降,加大了对武汉的防洪压力。

  30多年来,洞庭湖湖区由于调蓄面积、容积日益减少,水位升高,出水增加,为武汉消减洪峰的能力下降,给长江流域带来压力,直接导致武汉地区防洪的严峻形势。

  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院长靖泽文认为,在长江武汉段下游,5条支流汇入鄱阳湖,一旦鄱阳湖涨水,就会形成回水,对长江武汉段形成顶托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数据显示,汉口站下游鄂东诸水系和鄱阳湖出流等,对汉口站水位形成一定的顶托,导致河段水位抬高,如1998年下游出流顶托使汉口站水位抬高了0.87米。

  陈进还介绍,南京等下游城市江面较长江武汉段更宽,且离海近,加之这些城市地面高程较长江水位高,而非武汉的低洼地势,因而不易受长江洪水威胁(上海属于黄浦江水系)。

  165条中小河流

  在汉汇流“加压”

  武汉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口,从各处汇入的河流众多。靖泽文统计,除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外,在武汉境内有165条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境内总长2166.4公里,在汉汇流后入长江。中小河流来水量约占武汉洪水总量的1%左右。

  其中包括武汉境内的新洲举水、倒水、东河、沙河,黄陂滠水、府澴河,江夏金水河,蔡甸通顺河等,湖北境内经孝感到武汉入长江的则有汉北河、府河和澴水。还有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东荆河,从潜江到汉江,在武汉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

  靖泽文表示,这些中小河流如同树叶枝干,虽然从数据上看,对来水的总量影响并不太大,但这些河流作为武汉防洪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汛期中单条河流水位上涨过猛时,仍会给河流周边区域带来巨大的防汛压力。如今年7月1日晚,武汉新洲举水河就因特大洪水,致使凤凰镇郑园村陶家河湾举水河西圩垸发生溃口,附近6个村庄、1个社区被淹。

  城市地面高度

  低于长江最高水位

  靖泽文说,武汉的防洪压力还源于自身地势较低这一“先天不足”。数据显示,除少数山丘和湖塘外,武汉市区的一般地面高程为21米至27米,比有记录以来的长江武汉关最高水位(1954年为29.73米)低2—8米。武汉平均地面高程为24米,而1865年至2010年武汉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为25.5米,高出地面1.5米。统计显示,武汉低于25.5米的区域占全市近六成的面积。而武汉地面高程低于19.5米的区域,占全市约1/10的面积。

  长江水利委员会汉口站实时水情表上显示,昨日17时,汉口站水位已达28.34米,已高于武汉平均地面高程4米多。

  江底土质不好

  堤坝易被掏空

  靖泽文表示,武汉属于近代冲击二元结构地质,“最上层是近代冲击黏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层,下面是透水砂层,这就导致江水与武汉地层底下是相通的,因此河岸易受冲刷变化,堤基渗透性强。”

  靖泽文说,这种地质结构容易形成管涌,一旦将土和沙带出来,很容易将地基掏空,影响长江干堤的安全。

  陈进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形构造进行了阐释。长江中下游地形构造大体为“高—低—次高”,长江中游河流水面坡度为“陡—缓—更缓”。这样的地形构造,使长江上游洪水直泻中游而不能畅通到下游,造成洪水在长江中游地区“易进难出”或“易吞难吐”,武汉江段的洪水流到入海口大约需要10天,时间较长。

武汉防汛压力示意图武汉防汛压力示意图
武汉地质结构示意图武汉地质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