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敏 通讯员张春红 周虹

  昨日9时许,王会兰冒着小雨下乡“逮”一名小男孩补种疫苗。小男孩叫轩轩,上月28日是他的6岁生日,那天他应该接种最后两针疫苗,分别为白破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主要预防白喉和破伤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在卫生院里给适龄儿童打疫苗,王会兰一个小时可以接种60多个孩子。而为了“逮”那些“逃针”的孩子,她和同事只能花上几个小时,下乡找到农户家一一给孩子“补针”。

  江夏区金口街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科的职责之一是负责辖区内2400余名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这件事主要由38岁的王会兰和另两个同事承担。按国家预防接种制度,0-6岁间的儿童需接种11个种类共22针疫苗,如不能及时接种,可能会引发相关疾病。王会兰对记者说:“给孩子打疫苗,一个也不能缺,一针都不能少。”

  为两针疫苗从家里追到幼儿园

  小雨中,王会兰和另外两名医护人员租了个面包车来到后湖村。“打了两三个电话都没来,请村医上门通知,快一个月了这家人还不见人影。”王会兰说,这种情况在农村不少,大多是留守儿童。

  她们先到后湖村的村医徐彩莲家,请她带路去轩轩家。轩轩的父母在汉口打工,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孩子由外公外婆照顾。两个老人在村里开了间小副食店。

  看见医生来了,外公说接到了通知要打针,但孩子去幼儿园了。王会兰说可以到幼儿园去打针。外公却不想去:“你们去打完了让老师给我打个电话。”王会兰哭笑不得,反复劝导下,外公终于同意一起去找小孩。“这算好的了,经常我们到村里了,家长也不知孩子跑哪儿玩去了,我们白跑一趟只能过几天再去。”王会兰说。

  王会兰和同事在教室里找到了轩轩。一进门,孩子们看见3个穿白大褂的阿姨进来,瞬间鸦雀无声,一个个端正坐好,又好奇地探着脑袋瞧。轩轩在老师协助下露出两边的肩膀,一边一针,两分钟就完成了注射。

  遇见孩子总爱问“打针没”

  “孩子怕打针是正常的,但一些家长却不理解疫苗的重要性。”王会兰说,辖区儿童的信息都在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里,需要接种时都会电话通知,没及时来的会让村医上门,再不来就得下乡入户。

  去年暑假,王会兰去勤建村熊某家中为他的3个孩子做最后一次免疫接种。这三个孩子两岁前都是孩子母亲带着去卫生院打疫苗,但熊某和妻子离婚后,家里只留下双目失明的奶奶照顾孩子。这四年间,都是王会兰下乡到家里为孩子接种。

  除了关照特殊的家庭,平常遇见陌生的孩子,王会兰和同事们总喜欢多问一句“打针了没”,这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去年,长山村有一对外地来的夫妇,在村里开了个拉面馆。村医朱开春一天来店里吃早饭,发现店里有四五个陌生小孩。于是问店主这些孩子打疫苗没。而这对外地夫妇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于是朱开春自己搭班车,抱着、背着、牵着孩子们去卫生院补种疫苗。

  王会兰介绍,有的家长没有预防疾病的意识,觉得小孩不打疫苗也没事。现在卫生院每个季度都开办“妈妈班”,打电话邀请辖区内的新妈妈来听课,普及疫苗常识。“打五六十个电话,能来一半就不错了,没来的我们下次继续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