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城市建设频现道路为树木“让路”

  新华路425棵大树被保留成“路中树”

  眼下,新华路解放大道至发展大道长约4公里的路段,正在进行综合改造,原计划要移栽的466棵大树,在各方努力下,有425棵得以原地保留。这是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由大树为道路“牺牲”,到道路为大树“让路”,变成“路中树”景观的一个最新案例。

新华路 记者贾代腾飞 摄新华路 记者贾代腾飞 摄

  近年来,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格外重视与城市建设发生“冲突”的每一棵树木,在保护生态景观,保留城市记忆的理念下,对需要为城市建设“让路”的树木,每一棵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严肃对待,能保则保。三镇街头,出现了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路中树”。它们像一道独特的风景,出现在市民的视野,融入了市民的生活。

  3个月调整10次方案 新华路400多株树被保留

  栽种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繁茂的香樟树,成为新华路最亮眼的道路景观。

  新华路处于武汉中心地段,人流量和车流量巨大,此次综合改造将原来较宽的绿化带拆分,在机动车道和绿化带中间增加一个侧分带,划出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按照最初的改造方案,原来绿化带中的466棵乔木需要移栽,包括胸径为26-35厘米的香樟76棵、胸径为35-40厘米的香樟107棵,银杏、栾树、桂花、梧桐树等其他树木283棵。

  园林和林业部门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之后,进行了现场勘查和方案优化,通过局部偏移和线型调整,最后将大树基本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原有道路的风貌。“从1月到3月,方案至少修改了10次。”相关工作人员说。

  市园林和林业局建设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对部分道路口的转弯半径适当压缩,部分非机动车道适当缩窄或稍微弯曲。最后确认,由于天桥建设和道路口转弯半径不得不移栽的树木总共只有41棵,包括9棵香樟、27棵栾树和5棵其他树种。除此之外,在园林和林业部门建议下,新建机非隔离带的宽度,也由原来的1.5米调整至1.8米,为以后新栽乔木预留正常的生长空间。

台北一路路中树 摄影张舒怡台北一路路中树 摄影张舒怡

  为树让路 武汉从上世纪90年代就有

  汉口台北一路的一棵大枫杨树,是武汉较早出现的“路中树”。4月23日,记者现场看到,这棵伫立在马路正中间的树有4层楼高,为了保护它,相关部门为它建设了一个近似菱形的较高花坛,并在周边划上了单黄线。最近又将花坛改造成视线更加通透的低矮长方形。住在附近的刘爹爹告诉记者,这棵树大概种于1978或1979年,本来是在人行道上,上世纪90年代末道路要拓宽,住在附近的一位民主人士写信给相关单位,呼吁保护树木,所以,这棵原本要被砍掉的树木,最终得以幸存下来。

  东湖风光村的“一棵树”,也是一棵“路中树”。这棵大樟树不仅是交通转盘,还是市民们非常熟悉的城市地标。

东湖风光村的“一棵树”摄影张舒怡东湖风光村的“一棵树”摄影张舒怡

  这棵需两人合抱的大樟树,位于东湖南路、东湖东路和卓刀泉北路相交会的三叉路口,在路中心形成一个天然环岛。附近居民说,这棵树种植时间在1967年左右,后来路面拓宽才出现在路中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多次修桥修路,附近的树基本上死掉了,只有这棵树顽强地存活下来。路边小超市老板黄本秀说,这棵树很美,住在这里的好多孩子都是在这棵树的陪伴下长大的。路中间每天有交警指挥交通,车辆基本能正常通行。

  江岸区沿江大道延长线旁,站立着一棵高达20米、冠幅达21米,已有119年历史的枫杨古树。2018年初,在开建通往长江新城的江北快速路时,相关单位将主路向旁边让出2米,为其留出生长空间。

  武昌区临江大道武汉音乐学院路段,两棵老枫杨树留在了路中央,道路特意“扭了一下腰”;汉口惠济四路路口,在靠近人行道的斑马线边,一棵胸径约40厘米的大法桐“拔地而起”,树干离马路沿相距约30厘米,供骑车市民右转弯。为了保护大树,并防止车辆撞到它,树下同样建了花坛,并设立了刷有反光漆的交通护栏……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 保护大树有一道坚固防线

  在市园林和林业局工作人员王祥看来,行道树是城市绿化的骨架,大树成材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大树是城市居民的历史记忆,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保护好行道树,不仅能使一定范围内的小气候保持稳定,在炎炎夏日,还能为市民们“撑”起一片阴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保护大树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显示,移栽、砍伐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树木不足五十株的,由市绿化主管部门批准;五十株以上的,由市绿化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对申请移栽、砍伐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树木五十株以上或者城市道路、公园绿地以外的树木一百株以上的,绿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

  对道路建设移栽大树进行审核,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无疑是保护大树的一道“防线”。该部门工作人员王祥称,近些年,道路为树木“让路”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2017年,汉口兴业路百步亭路至解放大道段改造升级。原来兴业路路面较窄,仅够一辆车通行,沿线不规则种有180棵法桐、水杉等树木。其中,法桐均为树龄20年以上、直径45厘米以上的大树。按照常规设计,路由一车道拓宽至四车道,这180棵树都得移走。经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方案最后进行了调整,原有的树木被保留在道路中间,划分出一个隔离带予以保护,实在避不开的,就现场移栽到道路中间的分车带。因此,这两条路也形成了“隔离带在路中间,大树在隔离带中间”的独特“路中树”景观。

  还有正在进行的左岸大道和右岸大道改造,左岸大道江汉关至汉正街路段,原本打算将道路拓宽,后来考虑到道路两旁有树龄六七十年的大法桐,如果道路拓宽,这些大树都将不保。最终,改造方案调整,还是维持现有的四车道,只有局部条件许可的路段形成五车道。右岸大道武汉音乐学院至中华路路段改造,也没有移栽大树,还采取了局部限行的方式来保护大树。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有拓宽、改造等合理需求。虽然将大树完全保留不现实,但是我们会将大树的保护作为第一考虑,尽最大努力争取大树保留的可能性,因为每一棵大树都来之不易。”王祥说,他们也一直在和建设、规划等部门进行沟通,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护大树不应只是园林和林业部门的责任,而应是一座城市共同的责任”,这一理念正成为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共识。

  记者杨晓雨

  责任编辑: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