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11月13日电 凶险的暴发性心肌炎突袭7岁女孩,在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心脏功能仍继续恶化,心跳随时可能骤停,命悬一线。幸运的是,经武汉儿童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体外膜肺氧合(ECMO)代替支撑心肺功能整整6天后,女孩终于死里逃生。

  暴发性心肌炎 女童心脏“停摆”

  乐先生实在没想到,看似一场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感冒”,竟然差点要了女儿小雅(化名)的命。

  小雅今年7岁,家住武汉市江岸区,就读小学一年级。10月12日,小雅有些发烧,感觉浑身没劲,有些嗜睡,家人以为是“平常的一场小感冒”,并没有太在意。14日,小雅精神越来越差,吃不下东西,家人有些不放心,下午带着她到武汉儿童医院就诊。

  就诊时,小雅突然晕倒,被紧急送进急诊科抢救室。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缓慢,血压低,初步判断是暴发性心肌炎,有生命危险。

  进行抢救用药后,小雅就被从急诊送到位于内科楼四楼的重症监护室。此时,患儿陷入浅昏迷,面色苍白,测得心率最高只有每分钟50多次,命悬一线,武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芙蓉立即组织医生进行电复律、抗休克等抢救治疗。

  人工心脏“上马” 为患儿争取一线生机

  接受ECMO治疗的小雅

  武汉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到会诊通知后,两名医生赶往重症监护室会诊。综合之前的检查结果,确认小雅患上暴发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面临生命危险。必须立即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让断了的“电路”能在最短时间内连接上,以免全身脏器因血供不足而衰竭。

  常规情况是,患儿被推到介入室,麻醉后再置入起搏器,但是小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移动太冒险,专家们只能在重症监护室内超声引导下操作。在放射科、超声影像科等多科专家协作下,经过45分钟的“搏斗”,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勇成功为患儿安装临时起搏器。

  然而,在呼吸机和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小雅的自主心率仍不能恢复,需要药物维持血压,心脏功能继续恶化,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情况下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严重致死性心律失常,生命危在旦夕。

  “心脏泵功能一旦受损,将导致全身各器官功能障碍,引发各种并发症,肝、肾、神经系统等都可能受到牵连。”武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芙蓉介绍。

  治疗小组立即组织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等相关科室联合会诊。专家一致认为,唯有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重新建立起一套生命通道,让她的心脏“休眠”才能为患儿争取一线生的机会。

  严防死守 心脏“休息”康复6天“重启”

  10月15日,夜晚的重症医学科监护室灯火通明,所有人都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皮名安亲自为患儿进行了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成员也快速动起来,一切井井有条,ECMO顺利运转起来。患儿的心率、血压趋于稳定。

  由于肝肾功能严重损伤,在ECMO治疗的过程中,小雅还接受了血液净化等一系列辅助治疗。ECOM使用期间,为防止出现血栓,需使用抗凝药物,这又有可能导致患儿的重要脏器出血(如颅内出血等),发生血小板减少、溶血、感染、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诸多问题考验着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判断与技术水平。

  小雅转到普通病房

  近6个昼夜的严防死守,在“人工心肺”的辅助下,小雅“罢工”的心脏重新恢复活力,10月21日下午,ECMO机器顺利撤离;24日,小雅心脏跳得更有力了,循环好转、血压稳定了,撤掉了呼吸机。一周后,小雅病情稳定,从重症医学科监护室转至心血管内科病房。

  据张芙蓉介绍,在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EMCO是帮助患者渡过难关的终极治疗神器。但这项技术操作及监护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患儿生命,需要专业团队娴熟密切的配合,以保证病人的安全。(文/张沛 薛源 摄影/张祖国)

  责任编辑: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