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首席驻站记者卢成汉
2005年起,我省用了3年时间,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拔除了洪湖湿地的“肉中刺”——30多万亩围网。水变清了,鸟儿回来了,洪湖重现“浪打浪”的美景。
然而,野保专家发现,近两年,洪湖湿地保护出现倒退,鸟儿飞走,鱼儿变少,原生态变味。
一周来,本报记者进行了多次探访调查,发现少数人因利益驱使,偷偷使用明令禁止的渔具,侵害着美丽的洪湖。
休渔期间
渔民照常下湖捞生活
4月25日上午,记者乘船来到洪湖西南角的监利县三墩村水域,不时看到渔民开着机动木船从湖中返回。
“今天捞到多少?”
“五六十斤,都是小鱼小虾,卖个百把块钱吧!”
在与记者的聊天中,渔民们都说:现在鱼越来越难打了。
距三墩村约7华里的高潮村,渔民们也说:“过去下趟湖,少说可以捞个百十来斤。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鱼这么少。”
20岁出头的小吕,与父母一道做鱼贩生意,用水泥船在湖边圈起了一个暂养池。“我家每天可以收购清水虾和小鱼400斤左右。要是在以前,至少翻一番。”他说,像他家一样的鱼贩,村里有20家左右,情况都差不多。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渔民告诉记者,他们通常凌晨4时多就下湖,中午12时许回家。当天他捞到70多斤鱼虾,当场卖给了鱼贩,赚了200多元。
目前是休渔期,为何还要下湖捕捞?“不下湖,吃什么呢?”他反问道。
记者在他家看到,午饭的菜是一条没有卖出的小财鱼、几条小鲫鱼和从街上买回的莴苣。
潜伏湖底
地笼专捕“虾兵蟹将”
洪湖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水禽,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持续发展观念,过度的围网养殖使洪湖环境状况极度恶化。据统计,至2004年底,围网养殖水面达到37.7万亩,水生植被由90%下降到30%。
洪湖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5年至2007年,以拆除围网为突破口的洪湖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展开。我省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采取了封湖蓄禁、灌江纳苗、取缔非法渔具、关闭上游污染企业、移栽水草、控制水位等综合治理措施。
短短几年,洪湖重现生机,水清了,鱼多了,水草茂盛了,鸟儿回来了。
今年1月前后,当省野保协会秘书长李明璞兴冲冲来到洪湖,发现湖面虽然不见私设围网了,但随处可见的地笼,更加隐蔽地侵害着洪湖的健康。
地笼是一种专捕小鱼小虾的渔具,每个成本约70元。记者在三墩村、高潮村、官墩河口等水域看到,一副副长十余米的地笼,像地下管网,纵横交错,遍布湖底。
一名正在收地笼的渔民说,他在湖中放了160个地笼,分为两批,一天取一批,一个地笼一次可捕到小鱼小虾1斤左右。“我家的地笼还不是最多的,有人下了300多个。”
在三墩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晾晒着地笼。渔民们说,管理部门不让布“迷魂阵”,但并没有禁止地笼。
知情人称,在整个洪湖渔区,地笼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李明璞对此忧心忡忡:如果再不及时制止地笼,洪湖鱼类资源将很快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