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无知音

  在胡勋璧时代的后半段,报业格局巨变、信息渠道也越来越畅通。在知音集团开展多种经营的背景下,《知音》杂志本身的内容生产,却逐渐走向没落。

  面对这种境况,为留住读者,增强稿件的可读性,胡勋璧的理念是“用任何方法”。

  前述离职的编辑告诉剥洋葱,在胡勋璧的默许下,为了补充稿子的细节,一些编辑选择杜撰。“网上一两百字的新闻更换人名,杜撰细节,一个特稿就出来了。”

  一位《知音》前员工告诉剥洋葱,自己毕业后,很希望从事深度报道工作,但到了《知音》没多久,发现操作的内容和她对新闻真实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选择了离开。

  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通过公开资料查看到,近年来,公众人物与《知音》的官司不少。作家毕淑敏就曾因为《知音》假冒自己的名义发表文章将其诉至法院。

  “这和胡总‘经济效益’优先的理念分不开。”一位中层说。2011年以后,主要依靠传统运营理念存活的知音集团,广告和发行都进入了明显的下降期。

  不过,这位中层看来,胡勋璧一向未把发行运营作为重心,“做广告业务的员工收入和清洁工差不多”。

  知音集团尝试新媒体转型,效果相对不错。据媒体报道,去年知音传媒集团新媒体营收已经占到了媒体总收入的8%。

  但因为高层的连续变动,知音集团的上市计划已经从2011年搁置至今。

  胡勋璧被“双规”后,原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和原长江文艺出版社人社部部长宋以超空降,分别担任知音集团当市长兼党委书记、总经理。

  “新领导已经调研完毕,要把导向放在首位,不能再盲目以猎奇的内容追求经济利益。”一位中层告诉剥洋葱。

  新领导已经着手开启公司化改革。只是,胡勋璧再无缘资本盛宴。

  文 | 新京报记者 张维 实习生 王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