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见习记者张珊妮、通讯员胡志喜、翟存波)似斧砍,如刀劈。在京山至安陆公路沿线,抬头可见一座植被毁坏、山体损伤的半截子秃山,这就是雷头山矿区。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最多曾有20多家企业在此采矿,2011年关停,并被京山县列入治理计划。然而,至今裸露在外的山石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据了解,我省现有矿山企业3694家。采矿业带来财富,随之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山体裸露、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谁来抚平大地的疮痍?
省国土资源厅昨日表示,《湖北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已于今年3月开始实施。被纳入复绿计划的矿山共610座,治理面积共6762.92公顷,主要分布于我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聚居区的周边和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的可视范围。预计2015年前治理矿山266座,2016年至2020年治理矿山344座,总投资21亿多元。《方案》规定,按“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原采矿权人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缴纳备用金和保证金,进行治理;历史遗留、责任人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地方政府主导,统筹安排资金治理。
然而,由于众多矿山开采已年深日久,责任主体多已灭失,矿山复绿困难重重。“近几年,省财政每年用于矿山治理的资金约2000万元,仅能治理不到10座矿山,且每个项目安排的投资偏少,离复绿的要求差距较大。”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说,资金不足是矿山复绿的最大难题。
施伟忠表示,复绿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入。
铁山再绽生命之花
荆楚网讯 记者熊星星 通讯员 曹巧红 实习生 万谦
铁山槐花开。满山槐树林被雨丝儿洗出一片翠色,一串串白色、紫色、黄色的槐花缀满枝头,香气四溢,引来游人如织。
20多年前,这片槐树林曾是一片堆积废矿渣的荒山,连矿工们路过时都不愿多瞧一眼。
乱石山上植绿阴
为恢复生态,上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派出6名工程师,前往俄罗斯的复垦基地考察,废石缝里填土种树的奇迹让他们感奋不已。
1988年,大冶铁矿投资200万元,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成立专业绿化队伍,通过反复试验,最终选择种刺槐。
次年,约万名铁矿工人及家属,在废石场铺下土层,栽下2万株树苗。
刺槐的根能一直往地底延伸,但需要汲取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存活。成活率只有三成,矿工们随时观察、浇水,一旦发现没有存活的,就赶紧补苗。
20年来,该矿每年组织数千人上山植树造林。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大冶铁矿的东露天采场、洪山溪尾矿坝等5个绿化复垦基地已是片片绿阴。昔日的废石堆放场变成了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面积相当于10个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