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支教团队成员戴昊奇给藏族学生上英语课“格桑花”支教团队成员戴昊奇给藏族学生上英语课

  一个星期前,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团队4名成员结束支教任务回到襄阳,被学校授予“卧龙英才”杰出团队荣誉称号,他们的事迹,曾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克服高原反应 一心扑教学上

  今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在全校征集志愿者赴琼结县支教,最终和风帆、王松、沈盼、戴昊奇四人通过选拔,成为“格桑花”支教团成员。

  西藏琼结县位于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琼结河流域,西、南、北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900米。“一到目的地我就头疼流鼻血。”和风帆介绍,流鼻血、感冒、头疼,这些症状持续了一周。

  大家来不及适应高原反应,就赶紧投入到教学中。王松、和风帆分在琼结县中学,担任英语、化学、物理的教学工作。沈盼、戴昊奇分别分在琼结下水乡完小、希望小学,教英语、美术、数学。

  和风帆回忆,当时一走进教室便迎来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支教团队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法。戴昊奇说,学生的基础差,不懂解题技巧。为此,他们决定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并走出教室增强互动。和风帆回忆,班上有一名叫罗布仓决的女孩,物理经常不及格。为了帮她把成绩提上去,和风帆每天都要给她设置几个问题,并督促她背物理公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个“一看到物理就头疼”的女孩,渐渐喜欢上了物理课。

  义务补习班 每晚至深夜

  一天晚上九点多,王松刚回到宿舍准备备课,几名初三女生走进了他的房间:“老师能给我们补习一下功课吗?”王松欣然接受了学生的请求。

  谁知,前来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向学校申请后,办起了免费补习班。补习班从每天晚上9点学生下了晚自习开始,到11点结束。经常是补习结束时间到了,可学生们还不愿意离开。“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补习计划,大家分工协作,一个多月的时间帮他们把初中知识梳理了3遍。”和风帆说,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不得不努力。

  在琼结中学,通过王松、和风帆的努力,考取内地西藏班的人数由去年的1人增加到今年的10人,名次由去年的第10名升至今年的第3名。希望小学在戴昊奇的努力下,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高。下水完小在沈盼的努力下,及格人数由期中考试的2人升至26人,及格率由4%升至61%。

  事迹受央视关注 支教行动将延续

  “有时候累得站着就能睡着,可想到学生比我们还辛苦,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和风帆在日记中写道,他经常要从早上7点忙到深夜两点,除了工作上的辛苦,他们每天还要自己做饭,经常米饭就着咸菜吃。“我上的最后一节课是美术课,当时很多学生都哭了。”戴昊奇回忆,当地很少有音乐、美术老师,学生对他特别依赖,下课时学生扯着他的衣服挽留,从三楼走到一楼他用了16分钟。

  他们的事迹还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的关注,8月24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中出现了襄阳支教团队“格桑花”在西藏琼结县支教的身影。“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人生财富。”记者采访时,支教队员们说,支教经历将影响他们一生,今后有机会还要再次走进西藏。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将继续派志愿者到西藏支教,让“格桑花”团队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