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迅)福建一名5岁女童输血感染艾滋病,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到风口浪尖。因“窗口期”输血感染疾病并非个案,这类无过错医疗造成的伤害,谁来买单?昨日,省政协委员李文洲提出建议,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

  省政协委员李文洲说,因为医学发展,一些病毒处于“窗口期”,暂时没有办法发现,不可能完全阻断。“就像天灾人祸,中间环节没有差错,而把板子打向医疗机构,确实有失公平。”李文洲举例称,口服的环丙沙星为高效广谱抗菌药,绝大多数患者对该药没有过敏反应,药典中也明确口服无须做过敏测试,但医院碰到一位患者,口服后皮肤出现剥脱性皮炎,这种个体反应是极为罕见的。

  “药没有问题,医疗行为也没有问题,患者该找谁负责?”李文洲说,这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患者找不到下家买单,而医疗机构也倍受委屈,容易加剧医患矛盾。

  一项《中美两国医疗损害赔偿及补偿机制比较研究》对中国医疗纠纷事故鉴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无医疗过错产生的医疗损害案件比例占全部医疗纠纷的50%以上。由于没有相关补偿规定,患者坚持要求医院赔偿,由此产生医患矛盾。

  目前,新西兰、瑞典、法国都已建立无过错责任赔偿体系。

  李文洲建议,应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筹资,让患者在遭受痛苦时,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李文洲认为,第一是建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基金。可由政府主导,医院、医护人员、患者、药品生产商、经营商等多方共同筹资,补偿基金对每一方都是“保护”。

  同时,建立患者就诊医疗风险基金制度。他进一步解释,患者就诊时在挂号费中多交一定小额费用,如门诊多交1元钱,住院多交10元钱的保险费,在此基础上成立患者就诊医疗风险基金,用来救济、补偿医疗过程中发生的无过错医疗损害。此外,保险公司应开发并完善医疗意外险等险种。

  一旦发生状况,交由专家组进行鉴定,确实为无过错医疗损害,由基金对其进行补偿。对此,医疗界多位政协委员表示赞同。省政协委员龙兵说,基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补偿,但应避免发生因高额补偿诱发不道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