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群分布图碉堡群分布图
沙洋碉堡群见证日军暴行沙洋碉堡群见证日军暴行

  沙洋小江湖监狱天鹅村2组有一组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修建的碉堡(地堡)群,碉堡均用水泥与黄沙、鹅卵石混合浇灌而成,非常坚固。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被勾起了记忆深处一幕幕痛苦的回忆,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悲惨的往事——

  6月3日,记者按沙洋小江湖监狱天鹅村治保主任李木兰提供的线索,在天鹅村2组(当地俗称鸡鸣咀)找到了7个主体保存完好的碉堡(地堡)。这些抗战时期日军修建的方形碉堡,或掩映在竹林中,或矗立于农田中,或扼守在公路旁,如不是天鹅村2组组长李兵的指引,记者很难一一发现。

  李兵说,以前这些碉堡在天鹅村这块高岗地上构成了一个火力无死角覆盖的碉堡群。9座碉堡均用水泥与黄沙、鹅卵石混合浇灌而成,非常坚固,除1座因地陷而坍塌,还有1座数年前被炸掉外,其余7座都保存完好,依次分布在天鹅村通村公路的两侧。李兵告诉记者,以前民兵训练时曾经试验过这些碉堡的坚硬程度,用几个手榴弹捆在一起炸都毫无反应,后来用炸山的炸药才炸掉一座。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7座碉堡原为两层,作为瞭望台和武器平台的上层均已被破坏,只剩矮小的墙基证明着上层曾经存在过。下层是机枪阵地,外小内大的长方形射击孔分布在每面墙上,通过它们可对附近大片区域进行火力覆盖。每座碉堡都有5面墙,每面墙宽约2米,厚约30厘米,墙体由混凝土构筑而成,非常牢固。在碉堡入口处,有一道与碉堡等高的混凝土墙,可防范从远处对入口处进行攻击。这些碉堡间距从50米到200米不等,大致呈圆弧形排列,据称当时这里有一个日军联队指挥部。

  李兵找到一位在天鹅村生活了一辈子现已87岁的老人李功明,他向记者讲述了日军在修建碉堡群过程中的种种暴行。

  “抗战的时候,新集(天鹅村当时地名)驻有日军一个连的兵力,是为防止新四军由襄河乘船渡江上岸袭击日军,所以1943年在位于小江湖沿岸的天鹅村一带共修筑了9个碉堡,这些碉堡用处不一,有的是炮台,有的用来架机枪,就是为了借地势居高监视着不远处的小江湖,防备新四军渡江。”李功明回忆说,当时碉堡的修筑,日军只用小孩子来修,每个碉堡用20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当时李功明才11岁,也被充作民工。只要有大人靠近碉堡就会被日军踢打着驱逐,甚至杀掉,杀完直接往坑里埋。

  另一位参与修建碉堡的老人,现已80岁的李宗玉介绍,9个碉堡组成一个据点,护卫着一个日军联队指挥部,而这个日军联部负责保卫驻扎在沙洋城的日军团部。

  李宗玉回忆:日本人打到汉江东岸时,镇守汉江西岸的是国军41师,他们在1940年夏天撤走了,日本人随后过了江。日军过江后的前三天,在当地烧杀抢掠,见到青壮年男子就杀死,看到姑娘就强奸,遇到耕牛就直接用刀割下牛屁股上的肉烤着吃。1943年,日军开始在天鹅村修建碉堡群,由保长到村民家中选苦力,当时年仅7岁的李宗玉也被强行拉去。碉堡是由“洋沙”(就是水泥,由侵华日军从日本带来)、鹅卵石及钢筋等修筑的。日军为了不泄露机密及碉堡内部设置,全部派日本工兵修筑,被安排的苦力主要负责运输洋沙和鹅卵石,日本工兵修完后,由苦力用土将碉堡完全覆盖起来,只留下机枪眼。

  李宗玉至今还记得,修建碉堡时,有两个到当地走亲戚的外地人想到施工现场看看,结果被日军发现后活埋了。

  这7个保存较好的碉堡无疑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令人担忧的是,记者在寻访途中打听时,年轻人基本不清楚当地还有碉堡群,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模糊记得碉堡的方位。如果这些老人离去了,这段历史是否会被年轻一代遗忘?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云表示,他们正在与小江湖监狱方面加强联系,将这里设为沙洋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目睹其物,不忘国耻,增强爱国主义的感情,激发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