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读懂华静呢?

  似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位以“街头浪漫主义”自居的时装设计师,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群像式的风格:既带有简单随性的街头风,又融入了精致、典雅的巴洛克元素,既借鉴了夸张、奇特的哥特风,也吸收了简朴、理性的浪漫主义精华。而呈现这一切元素的主色调却是——黑色。

  唯有复杂,方才真实。“欣赏华静的设计作品,就像阅读一本结构现实主义的小说,只有理会了那种天马行空的叙事艺术,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一位时尚评论家说。

  “设计,就是与心灵对话。心灵,也许比现实中的自我更纯粹、真实。”华静说。

  色彩哲学:黑是接近灵魂的语言

  黑色,震撼着她的心灵。

  一切都源于日本大师山本耀司的作品中那种黑色显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给她带来的震撼。

  我相信黑色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颜色,它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可以时尚也可以传统,既复杂、神秘、自信、成熟,又简单、快乐、高雅、傲慢、威严。它刻意地与世界保持一定距离,却又带着些许诱惑、性感。”这一直是华静对于黑色的诠释。许多年后,当华静成为一名职业时装设计师后,她对黑色有了自己的理解。

  2014年,当“TRILL TINT”品牌诞生时,时装界又多了一位崇尚“色彩哲学”的设计师。中文名是“颤抖的颜色”,华静用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来定格“色彩哲学”:黑的彻底,白的透亮。她相信:色彩是上帝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是一种接近灵魂的语言。

  “崇尚自由”,是华静从“黑”中读出的最主要的时尚语言,几乎决定了她设计风格的走向。她对服装的廓型和细节工艺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追求。

  这种不经意的设计,包含了太多的情绪与思考。华静说,她的设计是“为了给崇尚独立、自主、无拘无束的都市新女性开启一道自由的心灵之门”。无论高矮和胖瘦,她们都是华静的设计对象,“不仅希望她们能穿上我设计的服装,更希望她们因此而坚强起来。”

  这是一种近乎“女权主义”的追求,也回归到一个曾被多次讨论的主题:无性别主义。诠释在她的设计作品上,便是随处可见的铆钉、皮革等“坚硬元素”,“解构”一词在这里获得了最佳的释义土壤。“华静成功地把一种‘无性别主义’风格带进了主流时尚的视野当中,是对传统时尚审美的一次颠覆性尝试。”一位时尚评论家说。

  “我认为‘无性别主义’才是至in的时尚态度,因为它倡导了一种对自由人性的极致追求。”按照这个思路,华静的风格新颖而富于变化——哥特、浪漫、复古、街头、嘻哈——将所有风格、元素融为一体转化为自己的时装语言。而一切设计所基于的主色调却是:黑色。

  “这叫‘街头浪漫主义’。”她说。

  分裂美学:寻找哥特式浪漫

  街头浪漫主义,这是一个“很华静”的词汇。

  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敏锐、严谨、理性、前卫、富于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作为普通女孩,她也有着平凡的一面,她爱画画,爱旅行,爱逛街,喜欢看夜场电影,喜欢一个人享受孤独。当然,她也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她喜欢华丽、典雅的巴洛克风格,也喜欢以阴森、暗黑著称的哥特风……

  与常人不同的是,她总能在不同的爱好领域中提炼出最具活力的元素,投射于时装设计中。融合,成为她最重要的设计理念。甚至在听一首喜欢的歌时,她也会想要设计一款时装来体现歌的意蕴。“在博采众长这方面,华静简直是天才。”一位设计师朋友这产评价她。

  于是,“街头浪漫主义”诞生了。

  “当我们定义这种风格的时候,肯定会说它集嘻哈、古典、哥特等风格于一体,然而这种风格在成为一种泛滥的视觉样式之后便再无强劲的生命力,正沦为无限重复的样式。”华静认为,“在服装品牌早已审美疲劳的今天,要重构一种风格,唯有创新。”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融合之路,华静却自然游走于各大元素之间,游刃有余。她将超大尺寸、简单随性的街头风融入古典的巴洛克元素,叛逆、玩世不恭的态度中,却又抒发着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夸张、奇特而著称的哥特风被她用来与简朴、理性的浪漫主义风格相互消解,营造出反讽而又典雅的感觉。

  这样大胆的反传统设计往往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分裂”。“她总能将两极的元素融入一件作品之中,比如柔弱与坚硬、传统与现代、严谨与变化等。用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语言表达情感力量、天然能量、浪漫但又决绝的现代感,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一位设计师朋友评价华静:“在这种带有哥特式浪漫的‘分裂美学’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亚历山大·麦昆的影子。”

  面对外界评价,华静既不觉得兴奋,也不感到沮丧。“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可以简单地把所谓的‘风格’描述出来,所以我更喜欢追求一些实在的东西,比如制作工艺。”华静说。

  对于华静的制作工艺,就算是最挑剔的眼光打量也很难找出缺点。在一件最新设计的服装中,细致的剪裁、精湛的时装工艺和完美的手工制作,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工匠精神”。尤其是配饰,华静喜欢配合设计一些非常独特的蝴蝶结、铆钉、蕾丝、皮革等,在整体效果上赋予时装一种天马行空、极具戏剧性的美感。“毕竟我是一名设计师,对于手工艺的迷恋是出于本能。在现代社会,古老、传统的手工艺要被现代生活所接受必须要经过设计师的转化,设计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华静说。

  “面对艺术,背对市场!”这是华静一贯所持的态度。

  设计师,永远都是最勇敢的人

  “有人说‘天才都是分裂的!’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你吗?”

  当被朋友问到这个问题时,华静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这绝对是罕见的笑容,她一向喜欢隐藏个人喜怒,以傲娇的姿态示人。

  “当然不能否认天才的过人之处,比如抽象的梵高、扭曲的毕加索、抑郁的卡夫卡、矛盾的海明威,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点‘分裂’。而他们也从‘分裂’的痛苦中获得对人生真正深刻的领悟,所以成为一代大师。”华静话锋一转:“我当然不能和大师相比,也谈不上什么分裂,只是兴趣广泛,广泛到有些自相矛盾、双重性格。”

  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兴趣”中,华静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灵感。比如,她爱北野改、深作欣二的“暴力美学”爱到发疯,同时又对宫崎骏创造的那个唯美的童话世界满怀憧憬。

  “其实并不矛盾啊!”华静试图分析这种“双重性格”:“在看日式‘暴力美学’电影时,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沉入那些悲伤、沮丧、失望、痛苦甚至恐惧、绝望中,体会它,看着它,理解它,领悟到人性的复杂多变。在看宫崎骏时,就感受它的鲜活、唯美、纯真,简单而又意义深刻。”当截然相反的风格相互碰撞,华静的设计风格注定产生一种魔幻之美。

  “其实从根本上讲,我钟爱的是天然之美,尊重衣服最本真的属性——自然和舒适。”华静说,她对服装的要求,必须是穿在身上不会给人的健康造成影响,而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在环保上带来压力和危害,“至于风格,那就见仁见智了,毕竟设计师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曾经,华静的设计生涯就差点断送在“创造力”上。大学毕业那会,她孤身一人来到南方沿海的某知名服装品牌从事设计工作,但很快就发现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千篇一律的模仿、抄袭,流水线式的操作,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完全是对设计师创造力的扼杀。”

  辞职后,她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去放空,“我相信时装设计师一定最勇敢的人,一直在时尚的最前沿摸爬滚打。那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只有随时放空自己,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接受新的东西。”她踏上了旅行采风的道路:在上海,她见识到如何将欧式结构剪裁工艺与美式街头潮流文化完美结合;在伦敦,她被狂野、前卫之美所震撼;到了巴黎,她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时髦、优雅。

  回国后,她便创立了“TRILL TINT”。对她来说,这里包含着关于人生、梦想的全部含义。“我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东西,把圆的变成方的。”华静常常用毕加索这句话自励。

  关于未来,华静还来不及做太多的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信仰。”她说,从事时装设计时间长了,有时候自己都不确定到底是在设计服装,还是别的什么。

  “那是什么呢?”

  “生活、浪漫,还有自由。”华静低下头,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