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可以和家人同学一块正常玩耍,可一到上学时间,就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疼。原来,13岁的男童军军(化名)患了广泛性焦虑症。记者从太和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获悉,最近该中心接诊了不少焦虑症的患者,这些患者多是年龄在30-40岁的脑力劳动者,大多与工作压力大有关。但青少年患上这种病症实属少见。

  男孩不愿上学 原来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军军是城区一中学的初一学生,据他的妈妈王女士介绍,自从孩子上初中以来,明显感觉变了个人。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厌学的情绪,可上了初中以后,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最开始,每逢周一到周五,他总会出现烦躁不安、肚子疼,甚至全身疼的症状。“当时,我们真的以为孩子生病了,可到医院检查,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疾病。”王女士说。更奇怪的是只要到了周六、周日不上学的时间,军军又变得生龙活虎了,他不仅能和同龄小伙伴一块玩耍,身上也不痛了。后来,王女士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一上学,军军就烦躁不安,总想找各种理由不愿意上学,但只要一放假,军军这些症状就都没有了。

  “孩子究竟得了什么病?”王女士有些百思不得其解,近半年的时间里,她带着军军就诊于城区各家医疗机构,做过多种检查和治疗,都没有明确病因。前不久,她带着孩子来到太和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求助,最终经该中心主任艾春启确诊,军军患了广泛性焦虑症。经过药物干预和心理疏导,目前军军的症状已经明显缓解。

  性格因素也会导致焦虑症发作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精神科疾病,其特征是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根据流行病学和调查资料证实,此病在普遍人群中患病率为1.6%,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2∶1,且中年人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的人群。”艾春启指出,“但儿童患上这种病症比较少见。通常青少年患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胃肠道疼痛,甚至不愿上学。”

  随后,艾春启进一步解释,广泛性焦虑患者的常见表现多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睡眠差、浑身疼痛、老出汗、小便次数增多、肠功能紊乱等。患者发作一般都是有事件因素为诱因的,此外,性格因素也会影响焦虑症发作,如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或是性格上非常要强的,对工作、生活自我要求比较高的,或是和单位同事、家人、同学关系不太和睦的,郁闷的情绪却不太愿意暴露的,像这样的人群发作的几率较高。

  艾春启提醒,一旦发现焦虑症状持续一个月左右仍然不缓解的,要及时去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对于早期的焦虑,可以多与朋友、家人倾诉,也能缓解。此外,还可以锻炼身体,散散步,或出去旅游散心都能使得心情愉悦。

  药物心理治疗相结合疗效最佳

  “当然,得了广泛性焦虑症不必害怕,该症是可以治好的。”艾春启说,“通常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疗效最佳。”

  常用药物有抗焦虑药,包括多虑平、阿米替林、阿谱唑仑、氯硝西泮、赛乐特等。心理治疗技术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内观治疗和放松治疗,其中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证据最强是一线治疗方式。认知行为治疗认为病人过度估计所处环境的危险困难,害怕不确定性,低估其处理能力。该治疗包括认知重建以帮助病人理解其担心适得其反。暴露治疗使病人学到其担心和回避行为可塑,然后是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的结构是:个体治疗,每周一次,60 分钟,共 12—16 次;团体治疗,8—12 次,每周一次。

  但艾春启同时提醒,病人在开始药物或心理治疗前,应指导其获取有关焦虑障碍的正确信息资源,如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太和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等机构。鉴于失眠是广泛性焦虑症的突出症状,应鼓励病人练习积极的睡眠习惯,避免夜间吸烟或使用尼古丁,避免睡前饮酒和长时间使用发光屏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视。

  初始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偏好,大部分病人选择心理治疗。非精神科的内科医师常对这些病人开具处方药,对他们应监测治疗结果。选择心理治疗或复杂药物治疗方案的病人需转诊。其间,主治医师应鼓励支持病人的心理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