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喊回了一个名字,一个节日/我们找到一个坐标,一座丰碑/我们找到了一卷离骚,千年光辉,万古诗魂!”

图为第五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诗歌诵读剧照。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图为第五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诗歌诵读剧照。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这是去年端午节期间,宜昌“万人吟诗”激荡的声音。在宜昌城区的磨基山下、天然塔旁、滨江公园屈原雕像前,在全市学校、社区、农村,数万市民或诗伴舞、或乐配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

  “诗歌之城”诗情飞扬,“诗歌之城”诗画辉煌。

  一场以“致远方——我爱宜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令年过七旬的宜昌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陆洞元激动不已。这场比赛从报名、海选到决赛前后持续两个多月,1500多人参加海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岁孩童。“报名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参赛热情之高,都超出了想象。”陆洞元逢人便感慨:“诗歌朗诵的春天来了!”

  西陵区果园路社区文学社顾问、诗人刘小平告诉笔者,诗歌点燃了社区居民习诗、写诗、诵诗的激情,吸引了200多名居民参与,现在有14名社员成为市级作协会员,有两名社员的作品成为省签约扶持项目。

  走进西陵区桃花岭小学,镌刻着诗词名句的青石上流淌着绵绵诗韵;驻足校园,诗词长廊飘逸出阵阵诗香:“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学生们书声朗朗。校长贺金莲告诉笔者,诗歌是学生的最爱,学校倡导学生和家长每晚共同诵诗、品诗,让众多家长离开麻将桌,走进诗歌里。

  宜昌市文联主席周立荣介绍,遍及宜昌全市的民间诗歌组织近千个。在只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秭归,就有诗社24个会员近千人,每年创作诗歌1000多篇。全市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50余场,参与创作和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达10万余人,诗歌已成为宜昌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诗歌,已深深植根在宜昌沃土里,深深植根于市民生活之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接受采访时说,“能明显感觉到宜昌人民对诗歌的热爱,已经融入到宜昌人的血脉中。”

  诗意宜昌:追寻诗歌的富足

  诗歌的力量,让市民享受着诗意般的生活。

  什么是诗意般的生活?笔者从兴山县水月寺镇退休老教师饶立鼎那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图为航拍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秭归屈原楚辞吟唱会现场。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图为航拍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秭归屈原楚辞吟唱会现场。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80多岁的饶老擅长书法、撰写楹联和格律诗词。退休后他“隐居”大山深处,成为十里八村乡亲们红白喜事离不得的“老先生”。

  “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上壶酒来”,饶老说这是为一个村民小组长撰写的春联。细细品味对联,这位组长生存状态是快乐的,而饶老的笑容也是惬意的:“人不分贫富,只要快乐满足,有获得感、成就感,就是幸福的,你说这是不是诗意般的生活!”

  在宜昌,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感受抑扬顿挫的格律,领略流传千古的平仄,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富有。

  9月初,家住宜昌城区桃花岭社区的退休党员黄先常把自己的新诗集《晚晴集》送到社区,供居民鉴赏。这位每天清晨穿行大街小巷,把捡烟头作为运动锻炼的老人,其生活是绿色公益行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李国恒有一辆货运三轮摩托车。坐在驾驶座上,顺手能摸到一个工具箱,里面除了绳索、扳手、纸板等工具外,一本《新华字典》和《骚坛》诗集格外显眼。

  他是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村民,是屈原家门口的老乡。在县城跑运输谋生。等货时,李国恒会打开工具箱,翻看诗集。突发灵感,他就掏出手机写上一首诗,群发给诗友们,然后继续运货。伴着摩托车的“突突”声,兜里的手机震个不停,摩托在跑,他无暇顾及,任凭诗友们七嘴八舌的评论……

  打开手机微信,搜索微信公众号“社区尔雅居”“尔雅诗社·诗词学堂”每周准时推送诗词写作知识;刊发诗词爱好者优秀作品的《社区尔雅居》微刊已经连载50期……这个公众号出自尔雅诗社,是宜昌首个社区居民诗社。

  “兼得广厦千万间,吉人逢水心甘甜,咱今口哑用笔写,二人到津水不见。”这是笔者走进“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青林寺村,在村中十字路口的廉政谜语石长廊中,见到的一首谜语诗。

  谜语诗的制作者、谜语大王赵兴寿告诉记者谜底时说:“谜底是‘廉洁自律’。在这个只有1200多人的小村里,几乎人人会猜射,事事皆可谜。谜语如同吃饭、下地干活一样平常,不经意地融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诗歌如水,如空气,如恋人,早已成为宜昌人最诗意的文化信仰,最富足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