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沈红 (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作为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神农架的时候,我认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传承人陈切松。“金鼓一住我开口,前人造下万卷书,留与后人讲根古…”当他一展歌喉,以激昂的唱腔开唱《黑暗传》的时候,我浑身有震颤之感!《黑暗传》是汉民族史诗,弥补了汉民族史前史的空白,被誉为中国的荷马史诗。然而,我在挂职前,竟然不知道《黑暗传》,更没有聆听到《黑暗传》唱腔!实在遗憾,着实惭愧!随着与陈切松的不断接触,慢慢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谈到《黑暗传》唱诵传承,陈切松心有忧虑,他说,很艰难!打工来钱快,年轻人不愿意学了。我问,今后传承工作关键点何在?陈切松毫不犹豫地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黑暗传》,既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能聆听到原生态《黑暗传》唱诵,领略到它的魅力。以前,《黑暗传》主要在神农架山区传唱,流传不广,这种局面必须要改观。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诸多像《黑暗传》一样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文脉在民间的不绝回响!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些遗产需要保护,必须保护!

  保护不是目的,还需要让非遗在新时代活化起来,向世人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非遗,在传承中面临诸多问题,这里有社会变迁原因,有体制机制原因,有人员断层原因等等,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当前,我们首要的是大力做好非遗的宣传工作,正如陈切松所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只有关注的人多了,才能唤起大家对非遗的兴趣。可以说,鲜活传播,是非遗活化起来的前提。

  非遗文化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宣传,这里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播要突出非遗原生态。特色是非遗的灵魂,这是其流传至今的核心要素。信息大爆炸时代,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非遗传播不仅要展现其独特技艺,还要展示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要以全链式宣传向世人展示一个完整的非遗项目,这样才能让世人更好理解它。二是要顺应传播趋势。当前非遗传播还要顺应行业趋势,要综合运用各种平台,形成聚集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充分运用音声、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新技术,让非遗传播无处不在。三要创新体验模式。非遗传播突出原生态是尊重非遗内容需要,顺应传播趋势是尊重行业需要,创新体验模式则是把二者很好结合起来,通过传播效应,线上线下相结合,让人们亲身接触非遗,体验非遗,这样才能真正让非遗活起来。9月份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在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这样就建立起了非遗保护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