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人把焊枪练成绣花针 有人潜心研发健康油条

  图文:99名一线职工获评“荆楚工匠”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实习生彭芙晴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通讯员谢文哲袁早勤

  99位一线职工,来自湖北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荆楚工匠”。昨日,湖北省总工会第二届“荆楚工匠”授称活动在汉举行,湖北交投荆潜高速路桥巡检员路同胜等99人获评“荆楚工匠”称号。

  今年1月,湖北省总工会启动“荆楚工匠”选树活动,从全省各地基层挖掘出数百名专业、敬业人才。昨日获评的99名行业工匠,有的来自国家电网、中建三局等大型国企、央企,有的来自湖北美岛服装、湖北瀛新电子等合资、民营企业;既有桥梁、铁路等工程行业的一线工人,也有研究人员、民间艺人、茶艺师等。“荆楚工匠”人人身怀绝活。路同胜拥有“火眼金睛”,能发现桥梁中几毫米宽的焊缝;冷建新三年研发出无铝油条膨松剂,达到国际标准;杨万吉坚守深山近10年,与金丝猴心意相通……

  中国工人,大国工匠。全省产业工人向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助推我省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武钢资源集团程潮矿业公司安装调试工吴继农毕业于技校,却能看懂全英文的专业书籍、使用着英文版操作软件。他说:“本领高了,心里不慌。工作要像生活一样精彩。”

  2016年,省总工会举办首届“荆楚工匠”评选活动,20人当选。第二届“荆楚工匠”评选活动,经基层选树推荐、专家严格评审、会议集体审定、媒体公告公示等程序,最终评出99人。

  近年来,湖北省总工会以培育、选树“荆楚工匠”为牵引,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发掘选树更多“湖北工匠”“大国工匠”做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焊枪练成绣花针 “雄安第一标”里有他的功劳

  “焊接就像绣花,是个技术活,它关系到产品的最终质量,‘一针一线’都要用心。”昨日,48岁的肖能文说。他是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公司钢结构分公司焊工、技师,从业31年,凭着精湛的焊接技艺和丰富的焊接管理经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7年10月,17岁的肖能文高中毕业,成为中建三局焊工。夏天,焊枪烤得人喘不上气;冬天,身上蹲出一层冰屑。

  为了磨练焊接技术,肖能文除了向师傅请教,还自学了很多专业书籍。一天的工作结束了,他会找一些边角余料练习,也经常与同事们比试。

  1997年,上海国际航运大厦施工至第30层时,一批大型箱梁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安装就位。当时,若用常规焊条进行手工立焊,无法完成施工进度,项目负责人为此提出采用二氧化碳焊接工艺。然而,这项工艺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这时,27岁的肖能文站了出来:“我来试试吧。”他默默拉电线、拖焊机,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实验性焊接,仅用半天时间就掌握了二氧化碳立焊所需电流、电压以及焊枪摆动的手法、角度等关键技术参数,确保了大型箱梁如期安装就位。此举为公司节约成本约150万元,并为后期二氧化碳立焊提供了范本。1998年,上海国际航运大厦工程因焊接质量高,获得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颁发的“金钢奖”。

  广州内环路、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多年来,肖能文参与过众多重大项目的施工。2017年,他参建“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时,负责现场吊装、校正、焊接、验收及资料收集等工作,严守质量红线,与项目团队一起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领80余名焊工5天完成建设现场临建布置、20天完成5万米焊缝仅6-8毫米的焊接作业、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1000小时所有钢结构单体全面封顶……“能够获得‘荆楚工匠’称号,我特别受鼓舞。平凡的事做好了,也能得到认可。”肖能文对记者说。

  误差仅头发丝粗的1/5最享受挑战后成功的乐趣

  刘伟峰是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数控镗工。今年30岁的他,参加工作才7年,就已经获得“湖北省行业技术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1年,刘伟峰大学毕业后,进入江北公司二车间。从大学生到普通工人,他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他说:“工作没有贵贱,要干就干好。”不久,外表腼腆但勤学苦练的他,从徒弟变成了师傅。

  一次,某大型非金属罩体内型腔深度检测,成为他的“拦路虎”。该金属罩深度大、空间小、难观测,用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刘伟峰非常着急。他将报废的测量工具进行拆解研究,发现现有测量工具需要借助金属产品导电,才能形成回路得出数据,局限性很大。于是他重新组装,不到2个小时,一个新型实用的测量工具诞生了。

  这个不经意的小发明,为同行业其他大型深盲孔加工积累了重要经验,打通了该类零件加工上的测量瓶颈,为某重点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本职工作是机械加工,业余爱好还是机械加工。”刘伟峰说。他对工艺的要求达到极致,“虐”自己也几乎到了着魔的程度。

  某大型零件高约一人,需要内外交替加工,而内外都是曲面,找正无法进行。他多方查阅资料,确立了“三重校验”方法,设计多个基准,问题迎刃而解;在某产品的加工中,工艺要求允许0.05毫米误差,但他不断思考改进加工技艺,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只有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他说:“我最享受挑战后成功的乐趣。”

  研发健康油条 从源头彻底解决油条铝害难题

  老百姓现在吃到的健康油条中,就有“荆楚工匠”——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冷建新的一份功劳。

  2006年,公司把研发健康油条的任务交给冷建新。“我只会吃油条,哪会炸油条啊?”她说。为了完成任务,她先是主动到公司食堂跟着师傅学炸油条,揉面、切条、整形、油炸……一遍又一遍,三天后终于炸出让师傅称赞的油条。

  其它地方是怎么炸油条的?不同方法炸出的油条口感是不是也不同?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冷建新走遍宜昌的大街小巷,还到沙市、武汉等地观察、请教别人怎样炸油条,还做了厚厚的两大本笔记。

  从接到任务起的三年里,冷建新平均每天要炸600根油条,反复调整配方,终于成功研发出“无铝油条膨松剂”,从源头彻底解决了因明矾导致的油条“铝害”难题。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被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冷建新大学毕业后,进入安琪酵母工作,跟着一位年长的师傅当学徒。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她要求自己“嘴勤、手勤、眼勤”,这也成为她后来带徒弟的秘诀。

  2001年,为了研制更多、更好、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冷建新放弃节假日,放弃陪伴家人和孩子,一心扑在工作室,先后完成新软欧、潘纳托尼、新壹号土司、舒芙蕾、快速米发糕、开花馒头等30多项产品的解决方案,成功打造出从原料、配方、技术、推广、销售整体打包的产销新模式,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创造年利润5000万元。

  近年来,冷建新主持的烘焙与面食技术项目中,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奖励、2项市级科技奖励;先后参与起草3项国家标准,推动建立酵母、面包、小麦粉馒头等多项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