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襄阳经济社会发展70年巨变

制图:赵紫薇制图:赵紫薇

  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从一穷二白到全国百强经济总量是1952年的千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百废待兴,经济非常困难。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19亿元、财政总收入仅有0.26亿元。70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实现惊人跨越,2008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达到1002.46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64.5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1952年半年的总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总量迅猛扩张,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9.8亿元,是1952年的1029倍,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49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74.3亿元,是1952年的1824倍。

  从百业凋敝到千亿级支柱产业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70年来,襄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别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襄阳抓住国家布局三线建设和东风公司战略东移的机遇,迅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余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的襄阳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千亿级产业达到3个。

  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襄阳即将步入“高铁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襄阳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体系日益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快速提升。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75%。

  中心城市能级蝶变,“一心四城”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日益彰显,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全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特别是随着浩吉铁路(原称蒙华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年底前建成通车,襄阳将步入“高铁时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显著增强;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目前全市县县通高速、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村村通水泥路。

  从“三顾茅庐”到群贤毕至创新创业成为襄阳新时尚

  上世纪70年代,襄阳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和人事制度坚冰,帮助解决人才的户口、住房、职称、子女就业等问题,一举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类人才1167人,实现了“引进一个团队、建成一座工厂、带动一个产业”,襄阳也跻身“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

  2012年以来,襄阳市又面向全国“招硕引博”,大力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仅2018年,全市新引进53个高层次团队来襄创新创业、718名高层次人才在襄全职工作、2.25万名大学生在襄就业创业。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院士工作站78个、国家和省级各类孵化器18个,全市申请专利数由2000年的160件大幅提高至988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4%。

  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81年的421元、206元,增加到2018年的33947元、17305元。

  如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上世纪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进而升级到现在的房子、小汽车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以基础教育为例,2011年至2019年襄阳创造了高考九年九个全省第一的成绩,今年全市考生过重点线人数达到1.1万余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襄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从破冰突围到全面深化改革一批改革经验被复制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在襄阳市实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成果,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改革事项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目前,襄阳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不动产登记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工业建设项目实现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区域性统一评价、拿地即开工取得良好效果。

  以自贸片区建设为重点,优化开放环境。自襄阳自贸片区挂牌以来,襄阳市自主探索了230个改革创新案例,其中5项在国家层面推广、22项在省内推广。2019年7月,襄阳自贸片区“全通版”食品药品许可证、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等3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自贸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不断加强。“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等货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2019年6月又开通了“襄钦马”南向通道国际铁海联运班列。

  来源: 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