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罗川 王小英 唐诗颖):你知道吗?人们吃的小龙虾,每10只中有5只产自湖北,而其中3只便产自潜江。

  但在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潜江小龙虾交易一度受损,交易量大幅下降,偌大的市场,复工复产第一天交易量仅为950斤,仅用一个月日交易量恢复至400吨,潜江到底做了什么?

  近日,“疫后重振看湖北”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潜江小龙虾交易市场和农户,了解潜江这百亿产业如何“复苏”并如何及时调整补救。

  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销售同步进行

  每年三四月份,是潜江小龙虾上市的季节,但在2020年,疫情爆发,使得潜江小龙虾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大幅下降。

  复工复产第一产,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的交易量仅为950斤。

  中国虾谷360执行总经理李红卫分析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虾农前期无法及时出售虾苗和喂饲等,导致小龙虾规格偏小,交易价格偏低,线下销售受阻。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餐饮店没有完全开放,消费需求以上一年库存熟食虾为主,生鲜龙虾需求量减少,也是交易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面对上述情况,复工复产后,一方面快运陆续开通全国运输线路,调动外地货运车辆;另一方面,虾谷360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平台订单销售和运用各大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帮助虾农虾商打通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

  仅用一个月时间,潜江小龙虾就实现了从复产第一天交易量950斤,迅速攀升到日均交易量400吨。2020年,潜江小龙虾产业实现交易总额70亿元。

  据了解,小龙虾交易平台“虾谷360”,是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产业园集团以小龙虾交易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开发的,采用“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终端+服务”的运营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布局,形成了人流、物流、商流的闭环,使虾农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当日小龙虾产销信息,进行“一键式”小龙虾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

  改变养殖方式:养大虾 精品虾

  疫情对虾农的冲击也不小。

  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当地的“虾稻共生”。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低产湖田通常只能种一季水稻,潜江因地制宜,探索出虾稻共作模式,将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种养模式。

  潜江市熊口镇作为潜江“虾稻共作”的核心区,全镇有近万人从事虾稻特色产品的种养、冷链物流、加工、餐饮等创业、就业,拥有赵脑村、瞄场村2万余亩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受疫情影响,虾苗没能及时卖出去,导致虾苗密度大,龙虾个头长不大,销售也受影响”,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村支书、“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理事长赵常洪说,2020年收入少了很多,今年进行了改进,一方面通过虾苗分养,降低虾苗密度、养殖“精品虾”,逐步实现从“大养虾”到“养大虾”的转变,另一方面建立起水温、PH值实时监测系统,用高科技手段武装传统产业,大大提高了单亩龙虾养殖的产值。

  聚焦千亿龙虾产业 升级小龙虾产业链

  在潜江市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LED显示屏上,你能看到,从这里发往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小龙虾运输费用。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游、下游共同努力降低损失,但潜江布局销售网络的脚步并未停下。

  李红卫表示,他们还面向全国招募城市合伙人,通过对各地消费市场的供给信息收集,形成产业大数据集成。虾谷360平台将数据进行分析、测算,智能链接产地服务商,实现小龙虾生态产业链闭环发展。

  目前,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入驻大小商户600家,聚集了2万余虾商、虾农、分拣工、打包工在此就业,日均交易量最高峰达1500吨。该交易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辐射力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小龙虾交易中心,实现了潜江龙虾走出去,全国虾农走进来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配套的是,“虾谷快运”在全国已经开通了 450 个冷链物流直达专线,日承运量达到 7000 多件,8 到 16 个小时,就可以送达全国各大城市。

  据了解,潜江小龙虾已是湖北农产品中最有价值的区域公共品牌,2020年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20亿元,潜江市也聚焦龙虾千亿元产业,正在从养殖、物流、加工等领域对小龙虾进行全产业链升级,将小龙虾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疫后重振和潜江龙虾高质量发展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