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25日电(余凌云、李晓笛)身材瘦小、面庞黧黑,55岁的丁泽良曾是一位渔民,自从2008年当上江豚饲养员,他已经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度过了14个春秋。年复一年,无论阴晴寒暑、风吹日晒,丁泽良始终把这些江豚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受伤的江豚康复、人工繁育的江豚产子、失去母亲的幼豚成活…… 

  江豚是长江中特有的淡水豚类,外形可爱灵动,素有“微笑天使”之称。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喂食江豚。新华网发(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喂食江豚。新华网发(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2017年的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数量仅1012头。专家认为,对江豚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实施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而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承担接力保护江豚的重任。

  如何人工喂养江豚?这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90年代我曾跟随他们一起,捕捞过白鳍豚和江豚,也帮助运输过,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就推荐我来喂养江豚。”作为当地的渔民,丁泽良在1992年保护区建立时洗脚上岸,后来种过地,也帮助科考人员开展过长江豚类捕捞等工作。给江豚找饲养员,保护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想到了丁泽良。

  “我虚心向专家学习,不懂就问。”丁泽良说,如何人工饲养江豚,当时大家都还在摸索。作为渔民,他知道江豚喜欢吃小型鱼类,就用小型渔网捕捞小鱼来喂它们。“这两头江豚受了伤,又换了新环境,起初不愿意进食。”丁泽良想法子,用绳子吊着鱼在水中晃动,一直等到它们想吃,就再适当补充投喂一些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头江豚逐渐对丁泽良建立了信任,当他用手拿着鱼在水中晃动,江豚便会游来进食。这时,丁泽良可以直接喂药,还能仔细观察和记录江豚的体表、眼睛、排便等情况,以判断其伤势的恢复及其他健康状况。

图为丁泽良在记录江豚每日状态。新华网 李晓笛 摄图为丁泽良在记录江豚每日状态。新华网 李晓笛 摄

  在丁泽良的精心照料下,两头江豚逐渐康复,并适应了网箱生活。网箱豢养模式的成功探索,为江豚人工繁育课题燃起了希望,专家希望继续开展江豚网箱繁育研究。

  2010年,雌豚“娥娥”被引入网箱。

  经过对新环境的适应,2013年,工作人员惊喜监测到“娥娥”怀孕,但是后来遗憾流产。2014年,“娥娥”又经历一次怀孕,无奈却再次流产……

  经过分析,专家判断夏季高温是导致“娥娥”流产的主因。2015年,“娥娥”再次怀孕,保护区为它采取了水下降温和遮阳等措施,这次它终于在次年成功产下一头雌性小江豚“贝贝”,这是首例江豚网箱繁育成功案例。

  “平时我每天喂3次,‘娥娥’生产前改成每天8次,因为便于观察。”丁泽良24小时在网箱旁监测,见证了小江豚降生的全过程。他说,当时既高兴又紧张,还有些担心,因为首次经历江豚产子,不知能不能照顾好它们。

  有了成功的经验,江豚网箱繁育越来越顺利。2020年6月,“娥娥”再次产下一头雄性江豚,取名“萌萌”。同年7月,已满4岁的“贝贝”经过野化训练后,顺利放归长江故道。

图为天鹅洲保护区航拍。新华网 李晓笛 摄图为天鹅洲保护区航拍。新华网 李晓笛 摄

  今年11月,《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长江江豚和麋鹿、扬子鳄、朱鹮共同代表中国湿地珍稀濒危动物,成为第十四届湿地大会标志。人们希望保护好湿地,为江豚等濒危物种营造更好生存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我已经55岁了,希望年轻人也能参与到饲养江豚的工作中来。”丁泽良表示,现在人类对江豚的了解还不够,他会在自己还能饲养江豚的时候,再多摸索一些经验出来。

  目前,在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中的江豚种群数量已逾100头,长江干流石首段常年栖息着江豚20余头,江豚保护成效日益显现。未来,这些“微笑天使”可望全部回归长江,在大自然中继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