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古镇 世外桃源
市内古镇 世外桃源
青山区,不只有钢铁和冶炼。要知道,青山镇——这个原本桃色春生,临江而存的千年古镇才是它的根。随着岁月的磨打,青山镇快要被新时代的钢谷取而代之,在此之前,让我们走进青山镇,为青山人寻根。
世外桃源的古井
原籍为河南的孙君恒,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在武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于北大攻读博士,毕业后任教于武汉科技大学。这个有点四海为家的中年教授,已经在武汉工作生活了近30年。作为一个哲学教授,他却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青山镇这个地方,从此对这个地方开始魂牵梦绕,久久不肯离去。他说:“每次来到这里,就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心里特别舒服,我很喜欢这里。”
通过长期的走访与调查,孙教授对这里的感情越来越深,慢慢的,他开始向更多的人介绍这个地方,他还曾带着台湾来的朋友来过这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园。
梦境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踏上了寻访之路。
那个曾萦绕于记者耳边的传说,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它确实是。曾经的青山镇,不仅有遍地的桃花,还有几口古井,而这古井不仅可以供人洗衣洗菜,还可以供人饮用。镇上民风淳朴,民居依山而建,村民在桃林下栖息,在井边浣洗,在山边休憩。临江依山的青山镇,恰如武汉的梦里水乡。
在钢谷大门口,记者如约见到了孙君恒教授,他介绍:桃园古井就在钢谷里面,市区政府和开发商对这里进行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尽管青山镇已经整体搬迁,但桃树和古井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原来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青山,孙教授介绍,这连绵的山脉是矶头山公园的一部分,矶头山上有座“邻鹤楼”,登上楼顶整个青山不仅都可以囊入眼下,就连江对面的天兴洲都可以看得清楚明白。“矶头山顶原来有座洞庭庙,我国抗日英烈陈怀民的遗体就曾暂厝于洞庭庙内,供世人瞻仰,只可惜这座庙后来也被日寇的飞机炸毁。”听到这里,不禁让人对这座山多了一份敬仰之情,只可惜的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却寥寥无几。
青山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那几口古井,尤其以桃源古井最为知名。孙教授说,目前武汉市内所知的古井都集中在青山镇,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很高。
而传说中的桃园古井就驻足在这片桃园之中,只不过现在的古井已经被重新包装打扮了一番,古井的一面被一座1米来高的半圆弧形石壁所包围,古井的四周砌起了半米来高的水泥护栏,为了防止游人发生危险,井口被井字形的螺旋钢筋封住,但透过井口内壁的石墙还是可以发现这座古井确实上了岁数。
说起这口古井的来历,随便问问当地人就会有人非常热情地告诉你,“清末年间,此地的一位王姓豆芽小贩挖掘的”,尽管后来这里通了自来水,但当地居民还是愿意来挑井里的水喝。“这些年来,大家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喝井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孙教授表示之前有专家过来检验过井里的水,水质合格,可以供人饮用。“有家水厂的厂长和当地的开发商都看中了这里的井,目前这口井的开发也正在商谈中”。
最后一户青山镇居民
青山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镇初为军港,后来逐步发展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集镇。宋、元、明、清时期,青山镇均为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并为武昌县六大市镇之一。
今天的青山镇依然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宅和商铺。青山镇新民街124号是新民街唯一一户保留下来的古宅,这户人家在当年也是大有来头。民国11年(1922年),胡锦泰染坊的创始人胡华清在这里开起了染坊,经过辛勤劳作,胡锦泰染坊在当地颇有名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户。
由于年代久远,从外观来看,老宅显得颇为古朴,临街的大门还是活动门板,门口锦泰副食的招牌还依稀可见,屋顶上的青瓦似乎在诉说着它当年的风光。走进老宅,中间为四合院,后面还有开阔的后花园。胡家的姑侄二人还住在老宅里,他们把老宅的后花园变成了菜园,随地可见的应季蔬菜,姑侄两人见到孙教授非常的热情,连忙把记者和孙教授带到了自家的菜园里,不由分说的要给我们采摘些新鲜的蔬菜,孙教授说这里的民风非常淳朴,他也经常回来这里做客,感觉这里就是武汉这个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来到了这里就像是到家了一样。
说起孙教授和青山镇的情缘,那可谓是一见钟情。
“现在外面的社会很是复杂,尔虞我诈,这里好像是一片净土,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感觉心灵得到了洗礼。”
其实,不仅是孙教授有这样的感觉,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也同样有此感受。公元1574年,进士出身的王世贞以副都御使扶治郧阳,赴任时溯江而上。当船行至武昌时,他发现在江南岸边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镇。镇上幽深的古镇、繁华的集市、秀美的风光和当地人淳朴的民风都让这位泊舟上岸的王大人恍然来到了世外桃源。他不禁临时更改了行程,在这个被当地人称为“鸡窝”的江南小镇盘桓了三日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并且留下诗一首: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在青山住。
正街里的第三口古井
青山镇上原来有九口井,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三口井了。其中有两口座落在桃园里,还有一口则隐匿在居民房中,供当地的居民使用。为了寻访这第三口井,记者一行来到了与桃园只有一马路之隔的正街。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是一条上了年纪的老街,地面还是老式的柏油马路,直到记者在一栋脱落墙皮的店面前停下来,定睛一看,“某某杂货铺”,不禁有一种回到了上世纪“大干快上”年代的感觉,木板门的上面用红色的油漆正正规规地写着商铺的招牌,从外围看,商铺的窗户是当年的那种红漆窗框的玻璃窗,只不过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了。
“以前这里可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商贸中心,上到武昌,下到阳逻,老百姓都会来这里赶集,”一位当地的居民向记者介绍道。再往前面走,街边的一家理发店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店里一位身穿白大褂的老师傅正拿着老式的电动剃头刀给一位老者剃头,老师傅告诉记者这家理发店在解放前都已经存在了,距今也有60多年的历史。
往正街的里巷走,就来到了后街,一口古井就这么不经意间的出现了,不像桃园里的古井那么雍容华贵,没有人为搭建的陪衬,井口也没有被钢筋封住,凸出地面的只是那浅浅的石质围栏,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而这口井就像是上天赐给当地居民的礼物一样浑然天成,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前几年,我们还经常打井水喝,只要将表面的浮灰略去就行了。”当地的一位大妈神情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这位老朋友“打上来的井水非常的清澈,而且冬暖夏凉的,真是一宝。”
说起古镇,人们不禁会想起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和南浔,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有江南第一镇之称的周庄。对于武汉,乃至青山区而言,古老的青山镇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沧桑,生长在长江边,似乎已经看惯了历史的变迁,作为青山区的根,它偏居一隅,在城市的角落留下了一个可以给人回味品评的地方。但愿在钢筋水泥铺就的城市边缘,武汉人在多年之后依然能有幸饮用到那一井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