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

  

  核心提示:从武汉、成都等地相继制定“负面清单”的动作中不难看出,上海自贸区的一些经验做法已经在悄然复制和推广。

  《支点》记者 丁杰 实习生 金典

  这些天,外高桥进口商品营销中心,成为上海最热门的卖场之一。售价138元的4斤袋莫桑比克彩虹虾,比生鲜电商便宜40%,已卖断货;30元一斤的美国车厘子,顾客整箱购买。推动这一消费热潮的,是上海自贸区催生的“进口商品直销”模式。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一年后的今天,“进口商品直销”、“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商业业态在自贸区落地生根,改变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与此同时,申报自贸区的城市名单还在不断增加,他们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尝鲜”的。

  前不久,武汉向自贸区又迈进了一步,明确以518平方公里的东湖高新区(含东湖保税区)为主体,积极向国务院申报内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先行先试,倒逼获批

  7月31日,湖北举行“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启动先行先试工作”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回答现场记者提问时表示,武汉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的经验,两者的不同在于,上海是国家先批准,再探索经验。湖北是不等批准,先行先试,通过工作促进早日获批。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上海自贸区已经取得了可供借鉴并实践的一些做法。不过,武汉并不是一味照搬上海的做法。

  “湖北不沿边、不靠海,跟上海有较大差异,只有接内陆地气,形成在内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甘荣坤说。

  根据湖北省的规划,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需要遵循“于法有据”的原则。不涉及国家规定的,湖北将自主决定改革创新事项;涉及国家规定的,湖北则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经过报批同意后实施。

  甘荣坤表示,上海自贸区在推进简政放权中,有些审批权是国务院部门下放的,有些是上海市自己决定下放和取消的。同样,在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的这些改革创新事项中,既有湖北省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也有报国家有关部委同意实施的事项。

  “武汉有基础进行申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交通区位优势、相对更大的外贸总量,以及各类保税区的运行,这些都为武汉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武汉在内陆地区具备申报自贸区的突出优势。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武汉建立自贸区的呼声就很高。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递交提案,呼吁在中部率先建立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随后,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郭粤梅也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设湖北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郭粤梅在建议中指出,武汉已具备建设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和条件。

  前不久,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送审稿)》。根据该方案,武汉拟通过一到两年的改革试验,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内陆自贸区的前沿阵地,并为全市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武汉此次“先行先试”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七大任务。武汉也将借助国家赋予东湖高新区“创新驱动”的有利条件,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优势,运用东湖综合保税区功能和政策优势的“三重叠加”,全面开展自贸区“先行先试”。

  率先研究“负面清单”

  从今年8月起,东湖高新区先期启动了12类26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工商登记实施“先照后证”,制订高新区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投资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及启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

  施行“非禁即入”、“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负面清单”管理,是上海自贸区最大特色之一。湖北省也正在拟定一份详尽的“负面清单”。

  所谓的“负面清单”是对企业而言的,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是一个国家禁止外资进入或限定外资比例的行业清单。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当前,湖北省经信委、发改委、教育厅等21个部门成立了非公经济准入“负面清单”制订小组,针对各自行业梳理负面清单。重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准入的17个行业领域,包括农业、能源、制造业等。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有了这些“负面清单”,民营企业就有了边界。“记住不可以做的几件事情,其他都是可以做的。这也是沿海地区30多年来成功的经验。”

  不过,据湖北省发改委介绍,与上海针对外资推出“负面清单”不同,立足湖北以内资为主的特点,湖北省发改委将牵头推出针对内资工业投资的“负面清单”。据悉,该清单已经基本完成编制。

  根据湖北省政府规划,“负面清单”将于10月底之前亮相,并首批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3个开发区试点;此后再在神农架林区、洪湖市两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地区施行。

  “首批5个试点区域,都具有鲜明特色,要么是高新产业聚集,要么是旅游、农业发达。”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陈辉称,凡是“负面清单”上没有的事项,试点区域均可进行大胆尝试,将极大释放该地投资潜力。

  “湖北力争成为首个既推出外商投资准入前享受国民待遇,又推出外资负面清单的省份。”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卢焱群介绍,根据国务院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要求,国家层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在武汉建立自贸区的过程中,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许多权力将率先下放到东湖高新区。这将对省内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先行先试,本身就是建立自贸区的有益探索。”华人集团董事局主席邝远平告诉记者, 随着自贸区的建立,政府职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企业走在政府前面,可以把握住很多商机。比如,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些政府行为需要委托企业去完成,特别是委托一些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完成,并且向这些机构购买服务。

  自贸区再次升温

  自上海自贸区获批运行以来,“自贸区”行情一路看涨。

  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申报城市包括武汉、天津、厦门、重庆、浙江舟山,以及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联手打造的“粤港澳自贸区”等。

  据湖北省商务厅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已有26省(市)表达出了对建立自贸区的期盼。然而,由于担心各地将“改革红利”简化成“政策红包”,国家对于批准自贸区持谨慎态度。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央已经叫停了自贸区的申报。

  “叫停自贸区申报的这一说法不是很准确。”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各地的申请报告已经通过国务院转到了商务部,只是国务院未发表意见,但这并不代表自贸区的申报就此停滞。

  据了解,有些省区市负责人把申报自贸区当成新一轮“政策洼地”和招商引资的“利器”。“这明显与中央的初衷相背离。”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事实上,希望摘下“内陆首个自贸区”这一头衔的城市并不少,成都就是一个。

  今年7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公布其首份负面清单,涉及6个行业/产业、17个领域;在“特别管理措施”方面,包含《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69条、《内资准入负面清单》19条。

  与各地的“负面清单”相比,成都高新区首份“负面清单”包含的行业门类更少,清单“长度”也相应更短。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聚焦于主导产业,从相关文件中梳理出88条准入规定,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上。

  “可复制”指日可待

  日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对外界透露,今年第四季度,上海自贸区一定会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措施。

  从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伊始起,可复制、可推广就成为与自贸区相生相伴的名词。

  “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试点。”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上海自贸区明确提出的要求。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两层意义:一是寻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道路,特别是服务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二是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经验。

  过去的一年,上海自贸区“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开始辐射长三角地区,并对整个长三角转型发展、深耕亚太产生助推作用。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也在不断跟进。从最初对“虹吸效应”的担忧,涌现自贸区申报热潮,到逐渐转变为期待溢出,积极对接,分享改革红利。

  事实上,从武汉、成都等地相继制订“负面清单”的动作中不难看出,上海自贸区的一些经验做法已经在悄然复制和推广。

  除了外商投资管理,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创新也正进入“收获期”。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介绍,上海自贸区在推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简化外汇管理等领域,适时组织试点,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批自贸区试点将很快铺开?

  对此,霍建国认为,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积极推进各项试验内容,包括出台调整后的2014版的“负面清单”。鉴于有些开放的内容及制度创新的模式还有一个落地的过程,目前尚难总结提出可以复制推广的成熟经验,因此设立新试点的条件还不成熟。

  今年7月1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为“负面清单”瘦身。

  新版的“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共计139条,比2013版减少了51条。在减少的51条管理措施中,实质性取消和放宽33条;同时新增31项开放措施。“负面清单”的减少为外资涌入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显示出自贸区改革的力度。

  尽管上海自贸区还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但这不妨碍外界对自贸区试验意义的肯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他更看重上海自贸区对全国改革和国内经济转型的作用。“自贸区的很多制度创新肯定会在两三年内逐渐向全国推开。”(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