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学者)

  中国已步入全民创业的新时代。就拿我所生活的城市武汉来说,创业氛围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观。现在,武汉的梦想是争当中国乃至世界的“创业之都”。

  前不久出炉了一项调查数据:武汉地区拥有工商业的家庭占比为17%,高于华中其他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13.1%和中国其他省会城市的15.6%。这个消息让武汉人倍感振奋。

  武汉是有商业基因的。汉口早在明清时期已成为闻名天下的商业重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便是真实生动的写照。开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之先河的光谷,又成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难怪有人说,武汉的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史。

  武汉创业的进步,离不开政府推动与民间自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青桐计划”,它旨在为鼓励和支持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由此衍生的创业沙龙“青桐汇”场场爆满,连市长都来站台捧场。

  我们不能小看类似于“青桐汇”这样的创业沙龙。有种观点认为,这种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的互动交流,也就是图个热闹而已,用武汉话说是“闹眼子”。

  而我要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氛围的营造也许比创业本身更重要。氛围就好比土壤,好的土壤都有了,还怕种子不会发芽?

  创业沙龙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而思想、创意的火花往往是靠交流碰撞而来的,像苹果砸中牛顿脑袋再有万有引力定律只是小概率事件。苏格拉底是需要与智者辩论的,孔子也得有七十二贤弟子跟随。我无法想象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琢磨,会琢磨出啥东西,估计成不了圣贤,只能成为疯子。

  我们再想想“沙龙”的来源。“沙龙”是法语“Salon”一词的音译,原来的意思是指较大的客厅,后来演绎为名流在客厅的聚会。在17世纪,QQ、陌陌都没有,也不可能摇个附近的闲人出来聊聊天,客厅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名流社交场所。沙龙的参与者,大多是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等。到了19世纪,沙龙风靡欧美,到达鼎盛时期。法国盛产思想家、艺术家,与沙龙的流行不无关系。

  回到创业话题。在我国,江浙被视为草根创业的发祥地。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江浙的民营经济应该是最为发达的,这与江浙式的沙龙也颇有关系,只不过他们聊的不是思想而是生意。

  我参加过一次温州人的家庭聚会,真是感慨不已。中秋前夕,我的温州老板朋友在家中宴请小学同学,他说这是十年来的“例行公事”,大家轮流坐庄,这次该他当轮值主席了。大约来了十多个人,总之是满满一屋。彼此交流生意心得,说来说去,一笔几个亿的生意就敲定了,让人不得不佩服温州人的凝聚力以及商业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成功的因素可能会越来越多。没有顶级的技术、充裕的资金,倘若拥有抢先一步的盈利模式,也会踢开梦想的大门。何况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进入了商业众筹的时代?所以,创业氛围的营造、创业项目的交流会变得日益重要。我想这也是创业咖啡在各地走红的原因。

  政府应该多搭台,让创业者、投资人来唱戏,让创业沙龙更火爆更开放。只有营造良好的创业交流环境,让城市的上空飘满创业的味道,商业文明也会更加发达。(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