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省逐鹿中原,湖北能否率先突围?

  9月22日,新华社连发三篇综述,聚焦中部崛起。文章从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海陆空交通网络布局全方位展示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六省发展气场。

  填平“塌陷” 中部六省分头突围多极崛起

  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刚刚提出,正在美国企业工作的闫大鹏没有想到,他会长居在武汉东湖之畔。地处武汉东南角的东湖高新区,虽是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但一度被戏称为“被武汉地图遗忘的两厘米”。

  在一次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上,闫大鹏被国内激光龙头企业华工科技“相中”。“对方负责人从广州赶回武汉,又连夜追到北京,我们彻夜长谈,一拍即合。”

  很快,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来,冠在武汉头上的国家层面战略不下七八个。闫大鹏牵头的科研脚步也在加快,中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四年前问世,首台两万瓦光纤激光器预计明年投用。

武汉东湖高新区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武汉东湖高新区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然而,一段时期,中部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

  亲历过那段焦虑时光的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吕连生说,安徽距离海岸线最近只有100多公里,改革开放初期,与江苏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但因错失沿海开放机遇,眼看着苏皖差距日益拉开。

  “‘塌陷’不是经济塌了锅,而是自身优势难以展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高地逐渐形成,后发省份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战略谋划。

  2016年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中部定位从过去偏重传统产业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三基地、一枢纽”,提升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型城镇化重点区等“一中心、四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俯瞰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货场(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俯瞰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货场(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六省分头突围、多极崛起的路径更加清晰:湖北打造重要“战略支点”,河南发挥“支撑作用”,安徽成为“创新极”,湖南提出“开放崛起”,红色江西绿色崛起,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5年内,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双百万”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引爆全国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新规施行至今100余天,已有5万多名大学生落户武汉。各地“求才若渴”之心,成为当前中部省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生动注脚。

  加速“蜕变” 中部崛起站上历史新起点

  “分头突围态势下,中部和过去明显不一样了。”长期参与编撰《中部蓝皮书》的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说。

  环顾广袤中部,过去一提产业结构,六省都离不开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在国家战略牵引下,六省过剩产能加快出清,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

  素来不显山露水的安徽,已拥有6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前十。

  站在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大楼上,放眼望去,东侧是全球语音智能领域最为领先的科大讯飞;南边是国内顶尖的上市软件企业科大国创;往西是主攻工业智能机器人的科大智能;另一侧,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和中科大高新园区预计9月底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