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 形成新的开放点,长江经济带至少需要三个世界级城市

  王海平  

广告

  7月30日下午,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就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新格局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此前一天,刘受中国社科院邀请撰写的《塑造三大全球城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引发热议。其原因在于,文章首次将中央发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观点进行了重新阐述,提出了世界级城市的概念;并且,在长江6000多公里的沿线上,重庆和武汉应当扮演这个角色。同时,就现阶段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从理论上推导了现实中可以执行的做法。

  2016年底中央深改组会议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横跨东中西部、对中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一直以来,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唯一一座全球性城市,发挥着巨大的引擎作用。

  仅有一个上海是不足的

  《21世纪》:为何会在这几天再次论述长江经济带?

  刘志彪:从近几年承接的重点课题看,特别是中央层级的,对长江经济带在新时代如何发展是高度重视的,简言之就是生态和发展的关系怎么看以及怎么办。这是必然性。之所以提出一些新观点,也是对近几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总结。

  当前,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那么,长江经济带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密集地分布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和GDP,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高质量发展中抓住长江经济带这个重点。这是根本出发点。

  这里有几个原因需要解释一下。

  一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向东发展的空间已很有限。那么,这就要思考,新的开放点在哪里?所以,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布局看,当下和未来向西南方向发展才是重点,但从发展的经验看,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世界级的城市作为支撑,如同上海对长三角的作用,但考虑到辐射效应的作用半径,在6300多公里的沿线上,仅有一个上海显然是不足的。

  第二,一直以来,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的国情,长江经济带正是这一国情的典型写照。之前,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也是从东中西发展不均衡的角度出发的,试图扭转这一局势,但从多年的发展看,这个问题要解决,需要重新检验。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

  《21世纪》:这次提出世界级城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群论述不太一样。

  刘志彪:这其实不矛盾。《纲要》论述是城市群。但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核心城市,也就是需要世界级城市来带动。

  为什么长江经济带重要?从世界发展经验看,运河沿海地区总是能发展出世界级城市,因为靠海临江的这种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继而有产业和技术集中,有企业集中,也就形成了世界级城市和城市群。

  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所以,第三点,东部产业向中西部阶梯性转移,这不是转移到农村,而是集中到城市,这也需要节点城市,才能有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联动。所以,重庆和武汉向世界级城市发展,也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根本。

  《21世纪》:怎样理解发展世界级城市与当前的环境大保护的关系?

  刘志彪:在这里有个争议需要说明一下。当前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历史上发展重化工业导致的,中国重化产能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沿岸。

  那么,发展世界级城市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吗?本质上, 前者的对环境生态的等级要求更高,更有利于保护,用更高的环保标准来发展世界级城市反而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有利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

  我认为,发展世界级城市正是解决了发展与生态的一个最佳手段,通过产业政策控制重化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

  另一个,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重,有观点认为已产生了金融风险。但我的理解是,世界级城市与开放关系密切,国际化会拥有更多的资源。打造世界级城市,城市化的重点不是过去定义中的基础设施,现实证明如果城市化再将“铁公鸡”和房地产作为重点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世界级城市发展的重点不是基础建设,而是产业发展、技术发展,而一旦这种趋势建立后也会在城市中自动形成新的产业。

  世界级城市是一个经济概念

  《21世纪》:那么,重庆和武汉如何区别?

  刘志彪:武汉基本上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既是中国南北东西的战略性通道,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可以依据战略性创新资源大力发展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全球城市。

  至于重庆,习总书记给出的定位是“两点”和“两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担负特殊的任务和使命。再结合重庆发展的现实看,可以用优美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吸引众多的国际组织、商业机构集聚的全球性城市,如同日内瓦、洛桑那样的发展路径,以商业、消费为主。

  之所以这样说,这是有规律可追寻的。因为所谓的世界级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带来的。在亚太地区的近代发展史上,先是新加坡,然后是香港,再则就是北京、上海。所以中西部的发展,要顺应这个趋势。

  《21世纪》: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什么可以操作的办法?

  刘志彪:重庆和武汉要借助这个趋势,创造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进驻的条件,必要时可请中央关注。要打造世界级城市,我认为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

  此外,在东部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甚至借助“一带一路” 走向国外,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完成产业转型,这个时候需要抱团,地方政府可以组织。

  《21世纪》:你提出了重庆和武汉打造世界级城市,那么,从长江经济带看,南京和成都的经济总量也很大,怎么办?

  刘志彪:之所以在长江经济带上提出发展三个世界级城市,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的,世界级城市不能遍地开花,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成为上海。这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不考虑地方利益。但是,世界级城市分为四类,我们并不排除在国家战略外,其他城市也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为世界级特色城市。

  我所提出的世界级城市,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行政概念,边界是世界城市的功能,不是行政区划。上海与南京、重庆与成都,可能整个区域就是一个世界级城市区。当然,谁能成为世界级城市,最终仍需要市场化发展,谁更有竞争力才能胜出。

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人在武汉 官方微信(v5da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