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9.3公里襄阳长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我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 至今仍灌溉着30余万亩良田

图为长渠宜城高康紫薇园段 吴晓舟摄图为长渠宜城高康紫薇园段 吴晓舟摄
图为南漳县武安镇长渠入口 叶星叶子龙摄图为南漳县武安镇长渠入口 叶星叶子龙摄
图为长渠至今仍发挥灌溉功能 叶星叶子龙摄图为长渠至今仍发挥灌溉功能 叶星叶子龙摄

  楚天都市报记者关前裕通讯员涂玉国周定武赵钰菡

  摄影:叶星叶子龙吴晓舟

  昨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有着2297年历史的“华夏第一渠”——湖北襄阳长渠(白起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襄阳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赤湖入汉江。它与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将军有关,因此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又因其长度为49.25公里,被称为“百里长渠”。

  兴废两千年 战渠变灌渠

  “一部长渠史,几多兴衰事。”说起襄阳长渠的前世今生,襄阳市文化专家庹先沮滔滔不绝。“其实,长渠的修建初衷,并非用于农业灌溉,而是用于战争。”庹先沮介绍。襄阳长渠的建设,源于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白起。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遣白起率军伐楚。白起利用鄢城(现宜城市)及其周围地理位置较低,加之周围河渠密布的有利条件,在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旁,垒石筑堤,开沟扩渠,水淹楚国都城。

  秦统一六国后,朝廷有识之士认识到白起渠的价值,不断加以开发、治理,引水溉田。唐、宋、元时期,襄阳长渠历经多次修治。明清时期,战乱频仍,长渠几近废弃。民国时期,在张自忠将军的倡议下,湖北省政府作出修复决定,但终因种种因素未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襄阳长渠才得以兴修,重新竣工通水。

  襄阳长渠的历史,比都江堰早23年,比郑国渠早33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被《中国水利之最》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

  成功申遗后 古渠新机遇

  襄阳市水利局局长陈启合介绍,襄阳长渠因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被水利界和考古界评为中国五个“第一”:历史最悠久,被称为“中华第一渠”;第一个变战渠为灌渠的典范;在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创造“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灌区宜城市曾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县(市);大家云集,史诗第一,历代文学家为它写下诸多动人的篇章,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2008年,襄阳长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襄阳长渠,襄阳市于几年前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作,将申遗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保护修缮、科学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昨日,记者实地探访襄阳长渠,只见渠中水量充盈,水质清澈。循着长渠而行,不时能看见清澈的渠水被引向沿途农田。到处是提水灌田服务农事的画卷,水渠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或有孩子在渠中戏水,也有农家妇女在渠边洗衣、洗菜等,呈现出一片安宁和谐的乡村图景。“襄阳长渠申遗成功,为景区开发提供了优势条件。”襄阳市水利局局长陈启合说。下一步,该市将学习借鉴都江堰的发展模式,积极整合沿线优势资源,高标准编制旅游开发规划,将长渠景区开发与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与持续发挥水利工程灌溉功能相结合,力争将襄阳长渠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景色优美、功能完善的景区。

  链接;

  本次中国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有襄阳长渠、都江堰、灵渠、姜席堰等4个项目。

  中国前四批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有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浙江宁波它山堰等13个项目。加上第五批,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个,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世界遗产,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目的是保护、挖掘、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每年申报、评选、公布一批。今年除中国的4个项目外,还有其他4个国家的10个工程一同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