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 世界最大“深海渔场”武汉造

  长江云报道 在深海区放置一个固定的“渔场”,将三文鱼苗投放进去,一年后,每条重5公斤,150万条三文鱼就可以上市了,这种可移动的海洋渔场即将投入使用。6月3日,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承包的挪威海上渔场项目,在位于青岛的武船集团新北船基地顺利交付,这也是世界首个智能海上“渔场”。

  全球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

  智能海上渔场,高69米,从地面上看相当于20多层楼的高度,到了深海,它会“漂”在海面上。它的直径有110米,可抗12级台风,使用年限25年。

  “渔场”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的全球首例研发项目。它配备有各类传感器2万多个,可实现全自动监测、喂养、清洁等工作。根据设计,仅需要3到7名员工就能实现一次养鱼150万条。

  完成多项重大技术创新 填补国内空白

  作为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渔场,它在研发、建造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的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为海工行业提供了珍贵的技术资料和成功经验。

  它的旋转门系统,在研发制造上创造了多项业内新纪录。有别于其它已建、在建的养殖装备,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末端“执行”装置,承载着渔网清洗、活鱼自动驱赶和捕捉、底部死鱼收集、防虱等渔场主要功能,独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国内海工行业内前所未有。这一新型的旋转门系统在精度上要求极高,直径110m、重达数百吨的门形框架,能够以中央立柱为中心,在周长300多米的平面上,以毫米级的精度在轨道上自如运转,无论是旋转门自身还是旋转轨道,都在精度上创造了业内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的搭载过程,如同“堆积木”。要将预制好的26个巨型分段节点、13根超长立柱、7个大型浮体分段、12个“X”型中间加强结构、12根底部放射型分段、24个环形支撑、6个顶部交叉梁、1个重数百吨的上层建筑,在确保旋转门精度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精心的吊装,完美地组合成一个直径110米,高69米的“海上巨无霸”。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难度如同“象鼻绣花”,充分体现了武船的尖端科研水平、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参与各方高度紧密的协同合作能力。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用“划时代”装备讲述“中国故事”

  它的成功交付,在全球渔业养殖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武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用深远海养殖“划时代”装备讲述的“中国故事”。一个高端装备的诞生,正将我国与挪威在渔业养殖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向深入。

  它也是深远海养殖的“划时代”装备,将在海产养殖行业引领技术革命、促成产业飞跃,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加速转变,从网箱式养殖向大型装备式养殖加速转变,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加速转变。

  它的建造成功,为我国企业全面进入这一市场开了一个好头,让挪威深海养殖与“中国制造”深度对接,成为“一带一路”典型案例。

  另外,武船集团最近与挪威萨尔玛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再获五座智能化渔场项目意向性建造订单。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吴雪珊 郑杰 通讯员 龚伟 万一帆 王景凤 见习编辑 刘小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