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豆沙,清凉解暑的绿豆沙,快来买啊……”昨天,武汉烈日下,地面温度超过40℃,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附近的政苑小区“餐饮一条街” 的路口,一名精瘦的中年大叔和一名穿着“光谷实验中学”白色T恤的小姑娘在卖绿豆沙的摊位前叫卖,留守大学生、附近居民特别爱光顾这个摊子,并亲切叫它“王叔绿豆沙”。
大叔叫王一明,今年50岁,附近村民,2002年,他用所有积蓄买下政苑小区一间摊位,夏天卖绿豆沙,冬天卖热粥,小姑娘是他的二女儿,名叫王晓曦,今年14岁,在光谷实验中学读初二。放了暑假,她每天都和爸爸一起出摊吆喝绿豆沙。
“我文化程度低,年纪又大,我就靠熬绿豆沙供两个女儿读书。”王一明说,老婆身体一直不好,做了手术,大女儿已读大学了,他和老婆还有二女儿就靠绿豆沙摊子维生。
每天凌晨3点,王一明和老伴准时起床,在家里的厨房开始熬制绿豆沙。凌晨五点多,两人推着装满绿豆沙的摊位,从南湖社区往政苑小区赶路。从家里到小区摊位前,要走一个小时,晚上9点收摊,回家后还要泡豆子,从来不掺假,一天睡五六个小时。“现在放假了,好多学生都回家了,每天卖两百多杯,开学了,最多能卖到一千杯左右。”王一明说,生活节约点,要供二女儿考大学。
记者在采访王一明的一个小时里,身上已经被汗湿透了。摊位上没有电扇,王一明一边摇着旧蒲扇,一边不停用湿毛巾擦汗。 此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张跑来买了一杯绿豆沙,她说,好多同学都管王一明叫“王叔”,为了供女儿读书,还出摊,我们是来抬庄的。
旁边,王晓曦对记者说,“爸爸很辛苦,他舍不得喝一杯绿豆沙,每天自带一大壶白开水。我一定要像姐姐一样考上好大学,早点赚钱,让爸爸不用出摊了。”
下午,记者辗转找到王晓曦所在的光谷实验中学907班的班主任江老师,他说,王晓曦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上游,一直担任班里学习小组的组长,穿着也简单,班上做清洁、搞活动她都愿意吃苦,师生们都很喜欢她。
文/图 记者李晗 实习生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