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英国选手扛艇热身 图为:英国选手扛艇热身
图为:昨日,13支代表队在比赛场地东湖团湖水域进行赛前训练 图为:昨日,13支代表队在比赛场地东湖团湖水域进行赛前训练

  今日,2015“大美东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鸣枪开桨。昨天一大早,13支代表队百名健儿来到比赛场地东湖团湖水域进行赛前训练。组装、调艇、抬艇、下水、训练,队员们一丝不苟地完成开战之前最关键的一项“精细活儿”。而本报征集的3位市民体验者,也全程参与,感受赛艇运动不一样的精彩。

  [调艇]

  亲自动手干好精细活儿

  最先开始的工作是组装,赛艇被分装托运到汉,昨日由队员现场组装调试后,方能下水。上午9点,参赛队陆续抵达,队员下车后直奔本队的比赛用艇,快速地进入状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赛艇队首先开始了组装工作,队员们默契十足、分工明确,拿着扳手、螺钉螺母、卷尺,熟练地围着赛艇开始组装调试,俨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艇身、桨架、撑杆以及座位板等零部件装好后,最后安装桨盘,调整好零部件的高度、长度。

  队员颜硕印告诉记者,赛艇的拼装暗藏着许多“机关”,“要根据每一位桨手的身高、臂长及位置来调整撑杆的高度和桨盘的长度,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比赛的发挥”。记者还看到,每一只桨盘上都有编号,固定对应每一名桨手的位置,这样,比赛时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

  在舵手位上,可以看到有舵绳、桨频测量仪、扩音器等装备。舵手根据相关数据指挥桨手,通过扩音器传达信息。

  在调艇过程中,记者看到,每艘赛艇上都自带鞋子,而且这些鞋子都是被固定在赛艇的蹬架上的。德国麦克米迪亚传媒大学队员Timm告诉记者,蹬架上固定的鞋子是比赛专用鞋,让桨手在脚部固定的情况下,利用可以滑动的座位板充分运用腿部力量和臂力,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试训]

  湖水不太乖 风浪为比赛添难度

  昨日上午9时40分左右,比赛水域湖面上开始起风,各赛艇队完成组装后陆续下到湖中试水训练。11点左右,各队基本试水完毕。多位队员向记者表示,东湖水浪有点大,导致他们的起航不太稳定。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赛艇队甚至在起点处就被浪打翻了一次。颜硕印指着湿透的运动衫告诉记者,平时训练衣服都是汗湿的,这次试训是被东湖浪打湿的,行至一半水都漫入艇中了。记者了解到,东湖水面的浪除了因有风外,一定程度上还是因过往船只形成的“人造浪”。

  而在昨天下午训练后,记者询问队员们的训练情况,反应明显比上午要好。原来,结合上午短暂试训时场地水面的情况和气象条件,午间休息时,各队领队不约而同地制定了相应对策。而这也是赛艇运动的一项特点。由于比赛地多在天然水域,常常遭遇复杂的天气和水文情况,因地制宜是赛艇队员们的“必修课”,适应能力非常强。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女王大学队员在前日接受采访时能够信心满满地表示,不怕雨战。

  武大很有侵略性 荷兰队是劲敌

  蝉联2013、2014年两届东湖赛艇挑战赛冠军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赛艇队,今年是第三次来汉参赛,作为“三朝元老”,实力自然不容小觑。而在新津站以2分28秒夺得冠军的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赛艇队队员Simone,提及两届冠军荷兰队时,表现出了由衷的敬佩:“阿姆斯特丹大学真的很棒,是我们队的强劲对手。”他还表示,中国的队伍都很强,尤其是武汉大学赛艇队,“十分具有侵略性,可能会成为我们夺冠的最大威胁”。Simone在昨天试训完后显得十分有信心:“东湖的水域环境比新津更好,有自信能更好地发挥。”

  [看点]

  最后250米冲刺扣人心弦

  今天恰逢周末,也是本次比赛的正式比赛日。东湖连续三年举办赛艇挑战赛,对于武汉人来说,赛艇早已不陌生。昨日还有市民致电本报,询问如何前往磨山观看赛艇比赛。比赛水域就在磨山楚城下,上午9点开赛,市民可自行前往。

  而来看赛艇比赛也有窍门儿,金报为您支招:一看赛艇速度,二看划水桨频,三看运动员动作是否整齐。此次比赛赛程全长800米,在距离终点250米的冲刺阶段,十分扣人心弦,最有看头。

  [互动]

  3位市民体验赛艇之趣

  从组装、调艇、抬艇、下水。昨天3位金报体验者全程参与了赛艇训练日的活动。

  付军是一名医生,平时爱健身,是位运动达人。“报名缘于对赛艇的好奇,体验完了,发现赛艇真的很高大上。”十几分钟的调艇,付医生兴趣浓厚:“我是第一次知道赛艇是要自己装的,组装过程有点像拼装玩具,只不过这个玩具比较大,也比较昂贵。”在船上,赛艇教练指导了他如何握柄、转桨,如何利用腰腹和腿部力量发力,“看他们做动作觉得简单,自己操作起来,就觉得哪都不对。赛艇对力量、手腿的协调要求确实很高”。多次练习后,付医生总算找到了窍门。

  孙世庆是一名私营业主,赛艇对他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年少时曾代表武汉拿过赛艇全国冠军的他,昨天再次摸到艇身,百感交集:“仔细算算,离开它都34年了。现在的赛艇材质更为先进,艇身较轻,桨是斧头桨,而我们那时是叶子桨。”而在体验过程中的一招一式,他都很认真且专业,让陪同体验的教练和队员刮目相看。从第一届东湖赛艇挑战赛开始,孙先生就一直关注:“以前训练条件和设备都很简陋,关注的人也很少。眼看着赛艇运动在国内高校逐渐推广,现在关注度高多了,我觉得羡慕又欣慰。真希望武汉能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推广水上运动。”

  张高兵是一名老师,昨天的体验他谈得最多的是团队合作。“平时运动都是自己玩,但是坐上了赛艇才发现,个人力量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必须融入到团队里。”在船上,年轻舵手和前后号位的队员,都没把张老师当“外人”,指挥起来也毫不客气,张老师在船上成了张同学。体验完毕后,认真的他还专门像年轻的赛艇队员请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