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2016年开始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清华、武大等多所大学已列出时间表
□本报记者 柯美杰
中国的大学正在努力走向“世界一流”,谁会是首批“闯关者”?
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每五年一个周期。
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高等教育强国梦有望成为现实,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带着这些疑问,长江商报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教授邱均平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从其多年的研究经验与中国大学现状来看,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还有30年左右,但北大、清华、武大、华科等10所高校可能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多所大学已列出时间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推出“211工程”“985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的许多大学也曾列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到了2011年,明确提出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武汉大学也提出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这两所高校,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此次国务院的《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构建“世界一流”的蓝图已绘出,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有何标准?
“国外实际上是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邱均平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他从1986年开始一直从事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有5个标准,首先是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资深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等;其次是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是学校重中之重;第三是一流的科研成果,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反映一个高校的研究实力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四是一流的毕业生,包括毕业生的质量,培养的杰出校友等;第五是一流的管理,包括一流的校长。
“从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世界一流的学者以及生源愿意选择这所学校进行教学或学习,那么这所学校便是一流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在底线上有相同点,顶端则没有相同点,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在他看来,从“底线”上说,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拥有学校内部的治理意识,以及专业的管理制度等,但“顶端”没有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