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十堰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办至第十场,十堰市市城管执法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民航局、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等单位先后发言,围绕十堰城市、住建、交通、民航及文明创建等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十堰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与城市共进 让人民共享

  1970年3月,我市首次在城区供电杆上安装25盏简易白炽照明灯,城市管理开始起步。5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堰城市管理从无到有、从管理升级到服务、从传统走向现代,市城管执法委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城管系统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城市管理始终与城市发展共进,让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品质、影响力和吸引力年年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1999年我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当时内陆地区和湖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1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6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更可喜的是,在刚刚闭幕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十堰荣获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职责范围不断扩大

  在管理内容上,从探索夜间照明开始,扩大到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民生公用事业,以及住房建设、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交通管理、水利湖泊、市场监管等方面。

  在管理范围上,从服务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扩大到整个城市建成区,负责清扫保洁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维护市政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460余条,桥梁隧道113座,管理城市绿道200余公里、街头绿地160万平方米、绿化树木10万余株,大型公园游园广场19处。

  二、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保洁水平不断提升。经费投入从不足100万元/年增涨到1.5亿余元/年,建成垃圾中转站65座,购置专用车辆250台、果皮垃圾箱1万多个,城市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常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主干道路机械化洗扫率、垃圾清运及时率均达100%,保洁时长16个小时,保洁合格率98%。

  绿色空间不断拓展。50年来,建成城市绿道200余公里,位居全省前列;新建20多座山体街头游园,实施了一大批裸露山体、立交桥、边坡挡墙、河堤屋顶绿化,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户外踏青”。截至2019年,我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4550.6万平方米,绿地率40.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景观照明不断升级。50年来,城市景观照明从单一简陋到多样美观,数量和质量均实现跨越提升。截至2019年,城市路灯覆盖460余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线路总里程700公里,各类路灯近10万盏、景观亮化灯5.3万盏,专用自动化监控终端173套。

  三、服务民生能力显著增强

  在管理模式上:从管理到服务。坚持“为民管城”,践行“721”工作法,建设城管岗亭、环卫休息室、志愿驿站,为市民免费提供热水、急救药箱等便民服务。从人工到科技。建设城市“基础部件和标准地理编码”数据库,打造“智慧城管”。从部门到大众。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捐建山体公园、捐赠道路清洗车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政府到市场。将道路保洁、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维护、公园安保等推行公司化运作。

  在民生保供上:50年来,城市供水从分散走向集中,培育供水企业3家,供水管网总长度431公里,覆盖整个中心城区,日供水量约30万吨。培育天然气企业4家,高中低压管网总长度872公里,主管道普及率达到98%,30万户居民、近2000家工商企业日均用气量约30万标准立方米。1984年我市开启集中供暖,2000年十堰热电厂投产运行,2018年12月京能热电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19年10月城区集中供热“一张网”正式运行,集中供热面积1400万平方米,普及率40%。

  在根治“城市病”上:疏导“停车难”。实行“城管+交警”联合执法,规范乱停乱放现象;加大停车泊位供给,启动人民广场体育馆、体育中心、郧阳中学操场立体停车场建设。根治“如厕难”。新建城市厕所127座,提质改造229座,沿街商企单位对社会免费开放110余座,设置指引牌近600个,为市民打造“10分钟如厕圈”。缓解“行路难”。建设人行道150万平方米、自行车道13万平方米,桥梁隧道113座,无障碍设施30万米。

  四、法治城管建设成效明显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成立“市城管委”,提高了领导力度、统筹层次和协调能力;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坚持“属地管理、权责一致”,强化了各区主体地位;组建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城市管理走上新起点。

  权力运行得到约束。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实行法律顾问、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公示公开、执法督察、责任追究等制度;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重大执法案件、重要行政决策、重大工程合同集体把关依法决策。

  队伍建设严格规范。统一了制式服装、车辆标识、执法装备。升级数字化城管指挥系统,做到巡查执法网格化、服务市民精细化、诉求化解快速化。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分批分层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开通微信公众号,开设媒体专栏,开展“最美城管人”评选、“城管开放日”活动,拍摄小品、微电影讲好城管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市民法治意识逐步提升。建设源园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利用普法、宪法宣传日、公益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市民法治意识逐步提升。

  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一切得益于全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彰显了十堰人民的现代城市精神。

  十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市50周年十堰城市建设发展成就

  一、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空间不断优化

  五十年砥砺奋进,五十年春华秋实。回望十堰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根据城市建设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967年至1978年,是城市建设奠定基础时期。1973年,国家财政部划拨建设经费4710万元,按照城镇群体结构,开展城市基本建设。城市道路主要以老白公路、郧十公路、十房公路为依托扩宽改建了白浪路、人民路、汉江路等城市道路。197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

  1978年至1994年,是城市建设全面发展时期。城市定位突出为“山区新兴的汽车工业城市”,城市道路先后扩宽了人民路、汉江路、公园路等城市道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199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

  1994年至2005年,是地市合并后城市规模扩张期和城市配套逐步完善期。1997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外学新加坡,内学大连市,追赶张家港,建设文明城”城市建设方针,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大城市。人民路再次拓宽改造形成双向六车道,新建了北京路、南岳路、东风大道等道路。城市各项建设迅速发展,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

  2005年至2015年,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发展大道、建设大道、上海路、中岳路等一批市政道路的相继建成,极大优化了城市交通环境,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城区背街小巷改造逐步开展,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1999年至2012年,连续五届获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2015年至今,是城市建设补短板、强弱项,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城市建设理念不断落实落地,城市建设整体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满足群众需求,城市环境更加宜居。201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11.08平方公里。

  二、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城市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五十年来我市不断织密城市路网。截止2018年底,城区建成使用市政道路706条,道路总里程由1990年的313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890公里。近年来,市政道路建设瞄准让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内外成环、主次贯通,一路一景、综合提升的目标。火箭路、航空路、武当路复线、三峡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开工建设。北京路、浙江路、重庆路升级改造相继完成。其中以北京路改造为引领,围绕打造15分钟生活圈、300米见绿、500米建园,把北京路作为绿廊绿道建设的样板路、十堰城区的景观路,按照“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求,同时融入十堰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使北京路变成了十堰城区一条最靓丽的风景线,“宁静怡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景观效果已经呈现。当前,城区在建市政道路17条,桥梁39座,隧道11条,道路总里程56.2公里,在建桥梁的长度、高度、跨度以及在建隧道长度、隧道断面宽度、高度均刷新十堰市政建设记录。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

  率先建成综合管廊“十堰样板”。2015年,我市紧抓机遇,成功成为国家首批十个国家管廊试点城市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克难攻坚,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规范化的PPP模式,有效破解人才、资金、技术、机制等瓶颈,建成了总长53.3公里、辐射城区72平方公里管廊基础设施地下大动脉,于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考评验收,为全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了“十堰样板”。

  率先实现污水处理建设运营一体化。五十年来,十堰城区先后建成神定河、泗河、犟河流域等6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城区污水管网975公里。2019年完成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和85个乡镇污水厂建设试运行,建成乡镇污水管网983公里,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

  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2015年国家启动黑臭水体治理以来,城区79个黑臭水体点位于2018年全部完成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100%,占全省2018年完成整治123个黑臭水体的64%。2019年,经国家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开展黑臭水体督查回头看,十堰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为“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精心组织实施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2019年,市政府把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由市住建局组织实施,着力打造城市核心区的文化轴、休闲轴、景观轴、生态轴。生态修复的百二河,将融入云南纳考河、成都府南河、韩国清溪川河道治理经验,按照水体治理和景观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污水、雨水、洪水和生态水“四水同治”,结合十堰特色和城市发展历程,精心打造六个片区景观,再现“鹭鸟云集,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让十堰人流连忘返,让城市彻底灵动起来。

  四、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用心打造精品工程

  十堰城市建设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争创“优质工程”,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良心工程。

  绿色建筑实现新突破。2018年,我市新增节能建筑310.57万平米,发展绿色建筑105.51万平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78.29万平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37万平米,县以上城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取得《湖北新型墙材产品认定证书》的企业有17家,3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完成了国家级的绿色生产、绿色建材标识星级认证,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适用、健康的生活空间。

  建筑业取得长效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业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十堰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19年2月,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683家,本地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3家。建筑业总产值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十几亿,增长到2018年479.54亿元,建筑行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在城市建设中,始终把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放在首位,五十年来,我市积极争创“优质工程”,打造精品工程,获得国优“鲁班奖”1项、国家安全文明施工金奖3项,获得省优质工程奖260项,真正实现让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好居。

  五、建设理念不断更新,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

  城市建设在市政项目谋划阶段,注重按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经营理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类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2017年,我市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启动实施武当路复线、火箭路等3个PPP项目包,道路里程达45公里,新增城市可开发利用土地4500亩。火箭路作为十堰标志性景观大道已基本建成,沿线城市环境优化美化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增值效应已经彰显,先后吸引知名开发企业在此落地十堰,奥体中心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在此选址建设。10月以来,研究谋划浙江路延长线、上海路过街设施等2020年重点市政项目12个,估算总投资33.88亿元,总里程约18.9公里,道路沿线可开发利用土地约5000亩。

  十堰市交通运输局——披荆斩棘五十载 大道如虹铸辉煌

  建市50年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最有力见证。5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对外建设大通道,对内疏通内循环,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转型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

  一、回望历史,十堰交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曾经,十堰受制于层峦叠嶂的秦巴大山,1969年建市之初,十堰仅有一条公路(老白公路)和一条铁路(襄渝铁路),交通十分落后,曾被外地人戏称为湖北的“西藏”。全市公路里程仅2063公里,其中通车里程1133公里,且均为过渡式路面或低级路面,全市40%的区镇、57%的公社没有公路。全年货运量约94万吨,客运量约103万人次。水运方面,当时郧阳地区通航里程约788.5公里,港口4个,年吞吐量约79万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时交通状况最真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后,全市掀起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公路建设高潮,通过两个“干线三年路网改造”,公路网络化基本形成,彻底实现乡乡通油路。

  步入新世纪,十堰公路水路交通加快发展。2003年襄十高速公路武许段正式全线通车,实现了十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6年郧西县将军河大桥顺利竣工,该桥被誉为“楚天汉江第一桥”;2008年十漫高速通车运营,打通了武汉到西安最便捷通道,全市交通逐步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迈入高速时代。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699公里,全年货运量约5300万吨,客运量约7038万人。全市通航里程上升至744公里,港口6个,年吞吐量381.4万吨。

  二、立足当前,十堰交通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交通运输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交通运输事业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一年一个重大突破。2013年十白高速宣告贯通,2014年谷竹高速建成通车、十房高速实现分段通车;2015年郧十高速建成通车,十堰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2016年武当山机场正式通航,十堰人期待30多年的“飞天梦”终成现实;2017年全市1.2万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基本完成;2018年武当山机场成功跻身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2019年,汉十高铁即将投入运营,十巫高速中段、十淅高速、十堰滨江新区至武当山玄岳门和十堰城区垭子至大川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是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环境最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优、服务水平最高、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主要体现在“四化”:

  一是综合交通立体化。全市公路总里程约达3.2万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763公里,“一主四支”高等级航道网基本成型;汉十高铁、西十高铁加快推进,建成后十堰境内铁路里程将达296公里,将在原有襄渝线、汉丹线基础上实现里程翻番;武当山机场开通航线24条,通达全国32个大中城市。特别是随着汉十高铁即将开通,我市全面迈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全市公、水、铁、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

  二是城乡交通网络化。全市境内高速公路5条525公里,“三横两纵”高速网络基本完成;国省道37条3500公里,县乡道1383条1.1万公里,通村公路1.7万公里,普通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100%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和绕城一级路,92%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撤乡并村后100%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两小时高速圈”、十堰至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两小时航空圈”、县市区至主要乡镇“两小时公路圈”,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全面破解。

  三是运输服务均等化。聚力于农村公路、农村客运、农村物流三驾马车,拉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全市县城建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比例达到100%,具有农村客运始发班线的乡镇建有客运站比例达到100%,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全市已建成市级物流园4个、县物流中心7个、乡镇服务站62个、村民服务点1800个,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物流发展格局。

  四是治理体系标准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物流融合发展以及出租汽车管理等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公路管理养护、生态旅游公路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建立市、县两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国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推进会、全国“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市交通运输局实现“全国文明单位”五连冠,荣获“全国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未来展望,十堰交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总体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着力构建立体交通走廊,全力推进交通强市建设。重点突出“五个持续发力”:

  一是紧紧围绕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持续发力项目谋划支撑交通强市建设。牢固树立“规划引领、项目兴交”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和争取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奠定基础,以项目谋划支撑交通强市建设。真正实现十堰“公、铁、水、空”互联互通,构建立体交通格局。

  二是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四大攻坚战,持续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重点推进十巫高速中段、北段、南段,十淅、房神、福银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力争形成千公里高速公路网,打好高速公路建设攻坚战;全力推进两郧一级路、大川至房县一级路等一批国省干线新改建项目,打好干线公路建设攻坚战;要全力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施提能升级改造工程,,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要重点推进丹江口库区航运工程建设,提升汉江通行能力,打好水运发展攻坚战。

  三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创新交通扶贫理念、工作机制、服务标准和建设模式,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争取扶贫资金,优先对接扶贫工作。重点建好小康幸福路、特色旅游路、产业致富路、平安放心路、节能环保路。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外通内联、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四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发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紧紧围绕推进创新型交通建设,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和建设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为重点,促进运输方式向大运量、低成本、快速度、低能耗方向发展,加快“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让运输更节能高效,让出行更便捷,不断增强交通运输适应发展需求的能力。

  五是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发力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体制、公路水路养护体制、项目投融资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校正资源要素错配;全力解决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安全生产、廉政风险、扫黑除恶、综治信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

  十堰市民用航空管理局

  一、基本情况

  十堰武当山机场历经几代十堰人的“蓝天梦”,1981年、1993年、2002年三次动议被搁置,2008年,项目再次启动,并于2012年10月14日正式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2014年5月全面动工建设, 2016年2月5日正式通航。

  武当山机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线机场,是湖北省“十二五”时期唯一新批新建机场。场址距市区约15公里,离武当山景区约20公里,距武汉、西安、郑州、重庆四大区域中心城市直线距离均在500公里左右,飞行均在1小时半径内。飞行等级为4C级,跑道长2600米、宽45米,13个停机位。工程占地总面积2800.5亩,航站楼面积17000平方米,总投资22.8亿元。

  二、发展情况

  机场自通航以来,始终坚持以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为目标,以“五个民航”(平安民航、实力民航、真情民航、活力民航、健康民航)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竞争力,全面推进机场发展提质增效,整体工作呈现出了发展迅猛、运行安全、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等良好态势。

  通航首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9万人次,在民航局发布的2016年生产统计公报上,列126名,在当年9个新开航机场中位居第一。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87万人次,位列全国民用机场第91位,成功跻身全国百强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119.3万人次,一举迈入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位列全国民用机场第88位。今年截至目前,旅客吞吐量已达到137万人次,预计全年将突破150万人次。本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为92.67%,旅客平均上座率达76%以上。目前,已开通21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33个航点,基本覆盖国内一线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逐步凸显。

  三、主要做法

  通航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服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推动十堰民航实现高质量发展。

  1。突出安全为重,实现安全运行零事故。通航以来,恪守“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把“安全隐患零容忍”贯彻到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和安全运行的全链条,强化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狠抓制度规范、教育培训、隐患排查治理,稳步推进法定自查工作,顺利通过民航中南局组织的航空安保审计。圆满完成了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魅力中国城、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等重要活动保障,以及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飞机保障任务。通航以来,机场各项安全服务指标全面达标,本场安全放行率达100%,未发生因本场原因造成的不正常放行航班,未出现一起航空不安全事件和民航事故征候,未出现重大安全隐患,整体运行形势安全平稳。

  2。突出服务至上,实现优质服务获好评。始终坚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践行“真情服务”,以服务品牌创建为核心,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机场行为规范和岗位操作标准,切实提升航班正常性水平。不断改进服务举措,加强智慧机场建设,努力为广大旅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合理规划建设枢纽交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航空与铁路、高速、国道、省道、港口等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自通航以来,机场无重大服务差错,得到局方、航空公司肯定,广受旅客好评,成功塑造了以服务标准人性化、服务流程便民化和服务设施现代化为标志的“十堰品牌”,充分展示了民航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十堰民航的窗口形象。

  3。突出市场导向,实现业务工作创佳绩。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优中选优的原则,有序进行市场开发,科学合理设置航线。同时,积极探索航空+旅游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市场拓展,不断深化与各大航空公司和各地旅游公司、旅行社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高水平互利共赢。通航以来,我们在国航、联航、东航、南航等13家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21条航线,通达33个航点,旅客吞吐量和航班架次不断创出新高,短短三年多,就走过了其他中小型机场十几年的发展路程,以民航界内叹为观止的“十堰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初步显现。

  四、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机场的建成通航,结束了十堰没有航空的历史,形成了全市立体交通大格局,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为公务接待、商务洽谈、外出旅游、探亲访友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打开了十堰对外开放的大通道,成为助推十堰脱贫攻坚、对口协作、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特别是随着北京、天津等航线的开通,进一步密切了北京与十堰的联系,为两地全方位开展政务、市场、项目、企业、社会等对接,在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经贸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全面合作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随着航线网络的逐步完善,为国际国内高端游客赴武当山旅游提供了便捷通道,对于加快航空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十堰旅游业转型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堰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一、创建历程

  全国文明城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较高,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反映了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

  十堰市创建文明城市自1989年湖北“省辖八市文明城市竞赛”活动开始,已走过30年历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牢牢把握党委主责、群众主体、为民主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深化推进创建,办成了一大批群众认可满意的实事好事,提升了城市魅力指数与文明指数,十堰市民文明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十堰已蝉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两连冠”、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三连冠”、省级文明城市“八连冠”,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特别是2018年中央文明办确定十堰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2020年)提名城市后,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上下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以实心促创建、以实干抓落实、以实为出成效”和“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信心决心,全力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创建工作位居全国第三,2019年第四季度第三方测评显示,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意度达99.81%。

  二、创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2017年,市委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写进党代会报告,列入本届市委“五大目标之一”。成立了高规格指挥机构,市委书记任市创文指挥部第一指挥长,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兼任创文办主任。10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十个专项工作组组长,31名市四大家领导包联社区创文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本地、本单位创文第一责任人。

  (二)强化宣传引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我们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体市民广泛参与创文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媒介全天候、全视角、全方位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300余万条,营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宣传氛围。印发《十堰市文明手册》《十堰市民公约》《十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100余万份。组织开展“文明火炬传递” “评选创文十大新变化” “70载?我和祖国共成长”等一系列主题活动2万余场次,设立创文曝光台、创文直通车、不文明行为黑榜等,警示提醒不文明行为20余万人次,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反面约束管理,广泛引导市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

  (三)严格对标对表。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印制十堰市《创文实地考察创建标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实地测评示范点位创建标准》以及《网上申报材料要求及模板》。邀请创文专家开展创文工作培训32场,组织网上申报材料会审66场次,现场观摩暨拉练会78场次。

  (四)着力补齐短板。紧盯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开展“抓巩固防反弹” “足印社区户户走到” “洁美家园靓车城”等专项行动,对标对表,稳扎稳打,夯实创建基础,逐步减少创文中的漏洞,使市民进一步感受到创文对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一是开展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对城区28条主次干道、306个老旧小区、156条背街小巷、12个集贸市场、1462个旱厕开展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二是畅通市民投诉渠道。开通创文直通车、市民观察团微信工作群,线上线下全方位受理市民反映的问题10.8万条,回复处置率100%,群众满意率99.2%。三是治理不文明行为。安装交通违法电子抓拍系统35套,增设交通护栏1.97万米,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敲门行动”400余次,处罚乱穿马路、闯红灯20000余人次。

  (五)培育创建品牌。以推进“志愿之城”建设为抓手,建成了以市级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为中心,10个县市区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为支点,3761个志愿服务站(岗)为网点,8类志愿服务总队、3789个志愿服务组织为网线的“一公里志愿服务圈”,城区注册志愿者21.52万人,占常住人口15.45%,涌现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个、全国最美志愿者1名,“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全市社会新风尚;开展“路口革命”,成立了1500余人的“啄木鸟”文明劝导队,340余人的城市文明观察团,强化文明劝导;启动《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好人之城”,深入开展传承中华美德、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等实践活动1万余场次,涌现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等各类先进人物482名。

  (六)推动全域创建。坚持城乡一体、共创共建,在74个城市社区、22个行业窗口、1800个村镇广泛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全覆盖。十堰市、丹江口市、竹山县入选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形成了以十堰为中心、集中连片的文明城市群。中宣传部大力推介了我市“十星创建”工作品牌。

  为民永无止境,创建永不止步。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建重在过程,贵在民心,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共同擦亮了十堰的城市文明底色。媒体朋友们,去年,我们取得了全国第三的成绩,打赢了“三年第一仗”,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大力支持。今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真诚的希望各级新闻媒体集体发力、持续发力、全面发力,为十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摇旗呐喊、鼓气造势,特别是把镜头和视角对准最基层的创文队伍、对准最平凡的创文岗位、对准最感人的创文故事,发掘提炼十堰创文精神,推介展示十堰城市品牌,宣传弘扬十堰文明风采,鼓舞引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用双手托起一座城市的“文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