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攀升至38℃,火辣辣的太阳让行人直想往阴处躲。走在汉口解放大道永清街车站旁的张女士却感觉十分惬意:“这段路我上班经常走,树荫浓密,像走在城市森林一样,不需要打伞,真是太爽了!”

  机动车道这段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法桐,是前年补种的,与原有的高大法桐形成双排行道树。经过一年多生长,新老行道树开始合力奉赠阴凉。

  记者采访得知,近3年来,武汉园林和林业人不遗余力地做着一件事:在街头高标准栽植大规格乔木。目前已栽植大乔木17万株,其中行道树8.4万株。今春虽受疫情影响,但复工后抢抓季节,种下了1万余株大乔木行道树。今年底还将利用新建、改建道路的机会,再栽1万株。3年内栽植的大乔木总量将达到18万株,其中行道树总量将达到10万株!

  “3年18万株,这是武汉史上最大规模的大乔木种植。”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这批“大树”栽完后,武汉的“绿色骨架”将更加坚实,城市底色将更加美丽,酷暑炎夏也将更加清凉。

临空港大道补栽的行道树临空港大道补栽的行道树

  寻寻觅觅,他为38株行道树找到“家”

  这18万株大乔木,最难的是行道树补栽。而要实现精准补栽,先要将适合补栽的点位,从街头道路中一个一个地找出来。

  有的路段人行道绿量不够,但有空间,可以成排地补种行道树,增加绿量,由一排变两排,两排变四排;有的地方是公交站点附近或渠化岛,以往被列为不宜种大乔木的“盲区”;有的地方一排行道树缺失了一两株,像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掉了几颗,影响观瞻。

  每一株行道树都是城市的一抹底色,每一寸绿荫在夏日里都无比珍贵。这事难度再大,也值得去干!

  市园林和林业局利用第三方巡查平台公司“暗访”,鼓励市民提供身边的线索“为大树找个家”,甚至发动全局系统的党员干部和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去街头寻寻觅觅……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来,大家齐心协力,硬是从武汉三镇2000多条道路中,把能种植行道树的点位一个一个地“搜”了出来!

  已经退休的市园林和林业局原机关党委负责人肖建成,是大家公认的“找树穴冠军”。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他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家为圆心,在汉口解放公园路、京汉大道、中山大道、胜利街、六合路一带四处搜索,最终找到数十处补植候选点位,经专业人员确认后,有38个点位补种了行道树。其中有3株补种在京汉大道解放公园路口。

  8月3日,记者在京汉大道解放公园路口看到,这3株胸径超过20厘米的法桐,为旁边的罗记饺子店投下一小片阴凉。店主罗女士十分开心,她说,每年夏天上午九十点钟,火辣辣的太阳让大家都不敢在门口呆。“有了行道树,以后夏天就会舒服多了。”

  5小时,他们“钉”下一株树

  找点不易,种树更难。特别是中心城区,不少行道树种植点位,需要破除硬铺装,甚至凿开又厚又硬的混凝土层,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成功补栽上一棵行道树。难怪有人开玩笑地说:“这哪里是种树,简直是‘钉’树。”

  道路的硬铺装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破除,必须先确认下面无管线才行。园林和林业人根据图纸,或者道路沿线各种井盖、标识,可大致判断出地下有无管线,有何种管线。但要精准识别、精确定位,就必须用上探地雷达。

  “中北路岳家嘴至东亭路一带,怎么没种行道树呀?真是晒死人!”一名市民反映时啧有烦言。市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曦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和同事携带探地雷达,在武昌区中北路的人行道上探测了一番,确认下面有管线,不能栽种行道树。

  对已确定可以种植的点位,种一株行道树也并非易事。

  记者曾在武昌区静安路晒湖公园旁的硬铺装人行道上,目睹了3株香樟的补栽过程。两名园林工人先用电钻破除混凝土,40分钟后,混凝土层才被凿穿。现场技术负责人肖鸿彬告诉记者,这层混凝土厚约30厘米。清除见到原土后,还要继续下挖,挖出1米深的树穴。“树苗根部带的土球高80厘米,土球下垫20厘米的软土,这样土球面正好与地面平齐。”

  树穴挖好后,工人们用吊车把树苗吊放进树穴,之后,回填种植土、给树木上支撑架、浇定根水、缠保湿带、清理路面……第一株树补栽完毕,花了近5个小时。

  附近两个树穴的混凝土,凿了1个小时都未凿穿。肖鸿彬凭经验估算,这两处树穴下的混凝土层厚度,很可能超过一米。下面应该是管道箱涵,所以用较厚的混凝土对管线设施进行保护。“即使挖了一米深,树穴的周边也都是混凝土,树栽下去根系无法延伸,很难存活。”他们只好暂时放弃,用黄沙、混凝土和地砖,将树穴复原。

  难度大,点位分散,最多的时候,一天也只能种十几棵树。肖鸿彬这支30余人的团队,只好采取三班倒,在夜晚10点至次日凌晨6点黄金时段,轮番上阵种树。

  只剩半个春天了!像这样艰苦的补栽,今年自4月上旬复工以来,每天都在武汉三镇街头上演。市园林和林业局绿化养护处工作人员李俊正,每天都在工作群里用表格通报各区补栽行道树进度,提醒大家抓紧时间。

探地雷达地下管网探测探地雷达地下管网探测

  截至7月底,今年市、区共计在420余条道路上,补植行道大乔木11390株。主要有解放大道、左岭大道、徐东大街、珞狮南路、和平大道、沙湖大道、雄楚大道、腾龙大道、金山大道、通城大道、京东大道、韦桑路、新华路、利济南北路、凤凰环湖路、三弓路、青菱河路、鲁磨路、青龙南路、黄土公路等路段,树木品种主要以本地适应性较好的樟树、法桐、栾树、重阳木、水杉等品种为主。

  通宵达旦,百日干旱中抢出98%的成活率

  去年盛夏及秋,高温干旱天气持续近百日,为史上罕见旱灾。为保护新栽树木能顺利度夏,抗旱保苗成为园林部门养护工作重心。去年7月18日开始,全市道路上每天投入平均约1600人、300台洒水车等设备,人歇车不歇。

  除了洒水车、打吊瓶等比较常见的抗旱方式。为了让大树喝饱水,各责任单位使出十八般武艺。

  武昌区自创“水桶滴灌”抗旱法,即在每棵行道树旁边放一个水桶,在桶底部钻些绿豆大小的孔,浇水时把水桶放满水,然后让水顺着孔眼慢慢渗透进树穴。“一桶水大概300升,40—50分钟流完,虽然速度慢,但能够将土壤浇透,满足大树根系的需水要求。”武昌区绿化队副队长侯斌说。

  东西湖区则用上了“游泳圈”,形状像轮胎,里面灌满水后,水通过“针头”插进土壤,水顺着软管直接流入土下。这种慢慢渗水的浇水方式能够将大树根部的土球完全浇透,也更节水。

  连续百日的汗水,终于战胜旱情,通宵达旦的辛劳,抢出了98%的存活率。新栽“大树”熬过了最难的一关,终于成功扎根城市,保证了今年夏天的阴凉。

青年路中分带补种银杏青年路中分带补种银杏

  充盈城市绿色骨架,打造城市最美风景线

  寻找点位、种树、抗旱保存活……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为什么武汉还要花这么大气力补植行道树?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夏季炎热,市民渴盼绿荫。3年来,武汉道路上已栽植的17万株大乔木,特别是8.4万余株行道树,都按照高标准种植。树种涉及到法桐、香樟、栾树、银杏、重阳木、无患子等近10种。树木胸径均为15—20厘米,树冠均为完全树冠,而不是以前的短截树冠;分枝点离地面3-3.5米,略高于以前的2.8-3.2米。这些按高标准精心挑选的苗木,不仅景观效果好,保证了行道树的整齐美观,而且成荫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大大缓解市民炎夏对绿荫的渴求。

  以法桐和栾树这两种最常见的落叶树种为例,它们每3年可以生长5厘米左右。这意味着,它们成荫时间将提速5至6年。

  “道路绿化是一座城市的绿化骨架,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的绿色福利。随着补栽的树木越来越多,寻找点位和栽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我们还将继续挖掘潜力,应栽尽栽,尽量让道路形成连续林荫不断档,充盈城市的绿色骨架。”这位负责人说。

  曾担任武汉军运会绿化提升总顾问的杭州园林专家余昌明,去年在武汉见证了大乔木栽植,特别是行道树补栽。对这一举措,他高度认同并点赞。他说,行道树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在城市绿化中作用最为明显,其遮阴效果好,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生态效益最优。“武汉持续开展行道树种植,千方百计新增绿量,满足市民享夏日浓阴和冬日暖阳出行需求,更打造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最美风景线。”(通讯员:赵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