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刘胜萍 通讯员 杨雪 张俊 图/记者 陈迹
郑家坝位于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该村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现有农户650户,人口2257人,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村内郑家坝古宅原为龙潭司土司王田氏所有,明清时,为郑氏所居。1928年,著名的土家族农民革命——龙潭司暴动就发生于此。
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村百年变迁泪
走进郑家坝古村,如同走进一幅江南水墨画,蓝色的唐崖河呈U形绕村而过,青砖碧瓦的吊脚楼如镶嵌在画幅中的明珠。田野里黄灿灿的稻谷,郁葱葱的生姜,放目四望,鹰翔蓝天,鱼跃河水,牧童与渔翁咸集,青山与河水相映。真一个聚气养生之地。
郑家坝古属龙潭土司所辖。元朝时期,土司分治,同处施南宣抚司的唐崖土司、龙潭土司各居一地,治理一方。清坪龙潭司田氏世袭其爵,雄霸一方。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将毗邻的唐崖长官司、龙潭安抚司、金峒安抚司、散毛宣抚司四大土司取其封地和官衙,纳土而治,借“咸庆丰年”之意,取名咸丰,成立朝廷治所。至此,龙潭司所在地清坪归咸丰县治,龙潭司则为清坪下辖。
咸丰县文物局白先生说,民间有咸丰之名乃清咸丰皇帝所赐之说,实为谬传。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雍正十三年(1735)置咸丰县;1851年咸丰帝登基,咸丰县比咸丰帝早116年。
郑家坝古村居原为龙潭司土司王田氏所建,后随着疆土扩张,主事迁移,族人随之迁徙。明清时郑氏购得此基后扩院建宅,渐成规模。郑家坝由此得名。清末,郑氏家业渐颓,于是变卖祖业,被颜氏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
86岁的颜凤垓说,早年颜氏家族那是兴旺呀,逢年过节,婚丧宴请,族人聚堂,同心聚气,家家住进了飞檐翘角的吊脚楼。现在房子老损了,没人修;人多了就分家,有的还搬得远远的另起新房。
重整古村觅乡愁
“这里是黄兴武的故居。”黄长成领着我们来到龙塘坪。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山坳,门前小河随坳形成港湾,几只小船静静地泊在水中;40栋吊脚楼隐藏在大山之间。黄兴武的故居是一幢普通的土家住宅,房内没人,只有斑驳的墙壁,残破的黑瓦,还有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板,木柱和板壁还闪着些许光泽。“去年,村里刚刚修缮过,基本保持了原样。”黄长成说。
原貌纪念物见证了一段风雨历程,农民武装暴动、施鹤临时特委、咸丰县委会旧址,黄兴武、黄子全、黄子才等烈士墓址沿着唐崖河排列在相距不足1.2公里的山岭,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破败的古村居,散落的红色印记在绰约的唐崖河风光中隐现。一卷水墨画如何物有所值?记得住历史、望得见山水的郑家坝如何盛世再生?“以郑家坝古村落为基点,以龙潭司农民武装暴动为核心,以唐崖河风光为衬托,打造咸丰红色文化中心村,绿色生态休闲村,让红绿文化在唐崖河畔相得益彰,世代相传。”黄长成信心满满。
龙潭司点燃燎原火
龙潭司小学操场上,大理石雕刻的龙潭司起义纪念碑详细记录了这块土地的红色历史。“这里是革命先烈黄兴武、黄子全、黄子才的故乡,大革命时期中共施鹤临时特委的诞生地,第一个中共咸丰县委机关所在地,红四军军部驻地,也是龙潭司暴动所在地。”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黄长成说。
1927年,共产党人黄兴武等潜回家乡龙潭司,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开展革命活动,发动青年农民黄子才等人加入共产党;成立了中共咸丰县委员会;农民武装总队、施鹤青年协进社、共青团、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少年先锋队。1928年2月下旬,为落实省委“年关暴动”的指示,农民武装总队决定联合当地神兵头目王锡九、乾善统在位于恩施、利川、宣恩交界的龙潭司联合打响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
3月6日,农民武装总队300余人在总队长黄子全的带领下,打着战旗,扛着土炮,背着土枪、大刀,驻兵无边寺、扎寨青岗岭,等候宣恩、黑洞两地神兵,齐力攻打咸丰县城。
农民武装暴动招致反动势力的强力反扑。伪县长秦国达调集当地4个团1000余兵力分三路向农民武装总队扑来。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农民军失利。农民武装被迫撤退到咸丰、宣恩边界一带组建鄂西游击大队,11月编入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军。
龙潭司暴动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鄂西地区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为红四军创造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在龙潭司暴动遗址300米处,记者见到红军当年住过的木屋。屋已朽,檐已断。年近九旬的村民黄子林回忆,“贺龙是1933年来龙潭司的。一来就去慰问在暴动中牺牲的农民军家属。下令把财主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穷人。离开时,贺龙还给黄子全的两个妹妹各送了一套衣服和10吊钱,把照明的马灯送给了参加过暴动的村民黄德忠。临走时,村民流着眼泪唱着歌,把红军送了一湾又一岭:穷人志气大不同,生死都要跟贺龙。跟着贺龙闹革命,就是死了心也红。”
咸丰县党史办负责人说,1928年8月,贺龙带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挺进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率部至洪湖,与周逸群等领导的第六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1931年6月率新改编的红三军开辟鄂西北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