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新浪湖北| 资讯|城市| 鲜城| 旅游| 健康| 汽车| 惠购|达人会| 站内导航

|邮箱|注册

新浪湖北

新浪湖北> 农商频道>新农时代>正文

金龙坝声声山民歌 字字寄乡愁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2014年10月17日【评论0条】字号:T|T

图为:金龙坝村古建筑。(记者 陈迹 摄)图为:金龙坝村古建筑。(记者 陈迹 摄)
图为:金龙坝秋韵。(视界网 向登本 摄)图为:金龙坝秋韵。(视界网 向登本 摄)
图为:村民即兴唱起山民歌。(记者 刘胜萍 摄)图为:村民即兴唱起山民歌。(记者 刘胜萍 摄)

  记者 刘胜萍 通讯员 孙鑫

  金龙坝村

  金龙坝村位于恩施市白果乡西南,地处恩施、利川、咸丰三县(市)交界处,自古有“一足踏三县”之说。为汉、土、苗、侗族杂居地,全村现有吊脚楼500余栋。村民中40岁以上的个个都会唱山民歌,还有近十位能自编自创的老艺人,历史上流传的土家长篇叙事歌《吴幺姑》,在这里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演唱。

  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鱼泉,山根奔出的泉水来自何方

  橙黄橘绿时,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金龙坝。

  金龙坝隐藏在“一足踏三县”的星斗山下,西南毗咸丰黄金洞,正西邻利川毛坝乡。

  这里实际是一片山间小平原。当地老百姓说:“种田有山有水,居家柴方水便。”

  金龙坝地名源于一条天龙曾在大鱼泉喝水的传说。

  恩施市文史专家贺孝贵先生说,金龙河水的源头来自村内的大鱼泉、小鱼泉,流经盛家坝时形成了马鹿河,山流汇合至咸丰形成了唐崖河,然后经重庆入乌江。

  肆虐的秋雨中,紧邻村委会的大鱼泉泉水似缸涌桶泼般从山脚奔出,那从平地涌出的叛逆之气轰然入耳,让人瞠目。而它全然不顾,从金龙沟呼啸而下,穿过金龙桥,跳过青龙滩,绕过龙王庙,出关门岩汇入清江。

  村支书杨天旺说,大鱼泉水来自何方,至今无人可考。但乡民们信奉它就是龙水,每年春节,乡民们都要在这里祭龙神,出龙灯,迎新春。

  大鱼泉水也滋养了一些珍稀鱼类。每逢雨天,泉水奔涌,各类珍稀鱼儿随水涌出:世界濒危的透明纺锤鱼、娃娃鱼、黄骨头、细皮鲢鱼和一种长不大的“土鱼”。“村里制定村规民约,不准任何人在河里捕鱼,用行动保护绿色生态。”杨天旺说。

  山民歌,粗犷的原生态风情谁来续

  幽闭山野的金龙坝吸山水之灵性而充满生机,其原生态的山民歌传唱更是远近闻名。“全村2000余村民,40岁以上的个个都能开口就唱。”63岁的村老年协会会长李志伦说。

  李志伦的家就住在村委会隔壁,时逢雨天,农活也没得做。十几个老人又聚在他家里,吹拉弹唱,好生热闹。“慢慢走来慢慢摇,今晚要歇罗洋桥,桥上歇着一个郎啊,郎害相思姐害痨,郎害相思呀不得好哟。”70多岁的彭兴如老人兴致勃勃地放开了歌喉。“女儿十八春,爹妈不放心,高打院墙紧关门……”76岁的潘玉香奶奶一曲《十想》引来一群人的合咏。

  曲调子并不悠扬,但情感却真挚热烈,唱着唱着,竟男一句女一句对起歌来。

  金龙坝的山民歌曲目和古老唱腔自成一家,具有浓郁的原始地域特色。

  李志伦说,村里仅本地创作流传的山民歌就有近百首,有叙事说理的《结婚歌》、《赌钱汉歌》,谈情说爱的《水打南桥》、《吴幺姑》等。

  无郎无姐不成歌,纯情歌也是金龙坝村人最喜欢的民歌。彭兴如拗不过大家推搡,亮开嗓子——

  太阳出来一点红,

  月亮出来逗蚊虫。

  蚊虫落进燕子口,

  情妹落进小郎手。

  老人声调粗犷响亮,博得满堂喝采。

  金龙坝还有一种尽显山野之风的纯情山民歌,演唱粗犷,语句直白,也有人叫风流歌。如《坠金扇》、《双手搭在姐儿肩》、《五更里》、《小东郎》等民歌小调。

  李志伦告诉记者,这里古老民歌的传承绝大部分都是口传心授,原汁原味,多在秋收季节,晚上剥包谷壳,乡民们聚在一起唱上几曲,对上几首,由于其诙谐易懂,易唱易传、又能增添乐趣,传唱的人自然就多。但现在青年人离乡打工去了,再过些年,这些山民歌就再难得听到了。

  吊脚楼,土家建筑活化石还能留存多久

  立于金龙坝村边境——欧家界分水岭,向西眺望,目之所及,黑木青瓦、翘角飞檐的吊脚楼群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全村共有吊脚楼群近百个,汉、侗、土家和苗族等多个民族2000余人生活在约500栋吊脚楼中。”杨天旺说。

  村民张信安是当地稀有的木匠之一。2009年,他历时3个月,对自家吊脚楼按原样原貌进行全新改造。细观,屋宽五柱二骑(约8米,顺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前后有窗,室内光亮。前后亮柱,当头挑檐,三面围成一米多宽的走廊(俗称踩栏),檐柱上刻有冬瓜,挑枋上画上凤鸟,白脊青瓦,檐角上翘,工艺十分精美。

  张信安的吊脚楼成了村里传统民居改造的样本。近两年,全村按照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旧貌改造:自住户给老房打磨,政府统一刷漆,更瓦,做外墙、砌檐;原来吊脚楼下多为猪栏牛舍,很不卫生,现在农户统一把猪牛喂养在僻静之处,吊脚楼下变成了家庭加工厂或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吊脚楼为木质结构建筑,工艺要求高,现在木匠工艺近乎失传。上世纪70年代全村还有20多个顶尖的木匠,现在只有4个人了。再过几年,找一个木匠都难,谁来维修吊脚楼?”张信安说。

  一方失传的工艺,失去的将是一个民族建筑的传承。贺孝贵沉痛地说,金龙坝原有长约200余米的吊脚楼街道,现在没了;金龙桥上的石雕龙头弃置于河边的泥土中,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南岳宫遗址上的金龙坝小学,掩盖了曾经有过的庙宇文化。只有新屋后边遗留少许旧屋和那刚油漆装饰过的吊脚楼,也许还能勾起老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但于沉浸在现代生活的年轻人,能否勾起几许沧桑乡愁?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24小时排行

    新浪湖北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简介| 新浪湖北简介| 意见反馈 | 营销服务|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网站律师| SINA English| 微博注册|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