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之旅
于秋风中行走在昙华林,是一次与历史名人的约会。林则徐与张之洞在这里来过,踩在脚下的石板,陈独秀和老舍也曾踩过。郭沫若曾有兴致考证昙华林的由来,但繁忙的工作与爱情让他只是浅尝辄止。在昙华林里拂着你面的秋风,也曾拂过刘静庵、黄吉亭、胡兰亭的脸。从一条麻石小巷走进去,幽深而弯曲的,走进去,就不知道会从哪里走出来。也不知道对面低头走过的那位是不是刚才在转角里的惊鸿一瞥。
据了解,古代,昙华林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
难能可贵的是,老街不仅保存下来,还充满着市井生活气息。咖啡馆、学校、民居,甚至很有武汉特色的麻将室也随处可见。街道上有打闹的孩童,有卿卿我我的恋人,有抱着相机的游客,还有坐在家门口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的爹爹婆婆……昙华林不是冷冰冰的景点,她记录着过去,承载着将来。更活在当下。
推荐景点
嘉诺撒小教堂
一座孤单的修在花园山顶的建筑,古罗马建筑风格,大门拱形尖顶,忍冬草的云纹细腻入丝,屋檐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户则是铁花扭成的太阳窗。它静静地呆在山顶,只有一条小石板路通向那里,除了它和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并无别的建筑。
湖北中医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和学生宿舍的建筑保留了西式低层小楼的普通格局,同时融合了中式院落和屋檐的特征。
昙华林艺术村
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总面积104公顷,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目前,邓一光工作室、徐世鸣艺术馆、云架桥画派、哥图美术培训中心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