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民众乐园,明年将再次换上新招牌。历史上的民众乐园已经历过十几次改名,每一次改名,都是对时代的见证——
在武汉幽幽绕绕的里巷里,看似普通的老太太可能经历过波澜壮阔的人生;略显破败的老房子可能见证过跌宕起伏的悲欢;已看不出旧时用途的建筑中,则可能珍藏着某些人一生的记忆。这不仅是他们的独家记忆,也是我们的绝版武汉。在他们的回忆里,市井的声音、繁华的街景、活色生香的人物都如影像般活了过来,而我们也不禁惊叹,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城市啊!
探访 几代人眼中的民众乐园
初冬的早晨,记者走在尚未热闹起来的中山大道,探访坐落在路边的民众乐园。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中,上班一族端着过早的热干面风风火火经过,给清冷的街面平添了几分生机。而与这样朝阳的画面相比,始建于1919年,已更名12次的民众乐园,就像一个宠辱不惊的百岁老人,静静观望着流年。
提到这个“乐园”,年轻人可能去那里看过IMAX电影,买过小饰品,或许还在门口的麦当劳吃过汉堡。但在邻近的街巷里,老居民们念叨的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乐园”。“原来花两角五分钱,进去可以逛一天,里面有吃有喝有玩。下班了到里面去看戏,几好咧!”85岁高龄的李奶奶一直住在附近的永福里,她告诉记者,以前的乐园可热闹了,不仅可以欣赏京、汉、楚、越各种戏剧,还可以去顶楼看免费的露天电影。“现在完全都是年轻人的东西,卖围巾卖衣裳,我们这个年纪的已经不会再进去了。”
武汉服装厂的夏师傅退休后就在永安里做了近40年的裁缝,据她说,以前民众乐园还是表演场所的时候,演员们经常去她们服装厂做衣服。
但你要是向年轻人提起这座“乐园”的沧桑往事,他们多半会一脸惊讶。住在胜利街张自忠路的袁同学神往地说,“真想看看过去的民众乐园是什么样子啊”。
闪回 彭翔华的“乐园旧事”
回忆者:彭翔华,57岁,湖北武汉人,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因其为民众乐园家属,对民众乐园颇有研究,曾发表《文革时期的民众乐园》、《民众乐园的前世今生——老汉口的印象地标》、《民众乐园的建筑和历史沿革》、《民众乐园散记》、《民众乐园的戏报》等文章。
早年间,外地人来武汉,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长江大桥,二是民众乐园。那时候交通还不便捷,很多家庭把去民众乐园玩当成头等大事来筹备,一家人穿了好衣服,在孩子的满怀期待中赶往无所不有的新奇世界,一玩一整天没问题。彭翔华可算是当时最幸福的孩子了。
》》精彩专题推荐:怀旧老武汉 回味记忆中的景色
相关文章推荐:百年几点沧桑 汉口老建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