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科学检测,考古专家日前正式确认在西安临潼两千年前古墓中出土的“肉制品”属于黄牛,其年代应当是目前保留下来且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最早的“牛肉制品”。
【链接】
1972年,云纹漆鼎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令考古工作者称奇的是,虽历经约2000年,鼎内竟发现了汤和莲藕片,并且藕片的形状当时仍清晰可辨。
云纹漆鼎出土后,鼎中的藕片随着搬动次数和暴露于空气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地减少,等运回到博物馆再看时,藕片竟然全部消失了。藕片为何2000年都未腐烂,出土后却又迅速消失呢?专家解释,出土时仍清晰可见的藕片,其实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存一完整的外形,出土后遇空气氧化,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震荡,藕片就会迅速溶解。
云纹漆鼎是漆木食具,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动物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说:“一件青铜敦中满满的都是,虽然大部分碳化了,但有小部分保存下来,有的好似风干一般,一根一根的肉丝很明显。它应当是保留下来的年代最早的牛肉制品。当然,如今得出这个结论,也不全靠眼看,更是经过了科研仪器的检测。”
2009年到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临潼的高速公路、铁路项目,先后两次在临潼区湾李村进行考古发掘,牛肉就是在一座战国晚期的古墓里发现的。
专家介绍,这是一座被盗扰的古墓,虽然墓主人尸骨基本无存,但幸运的是盛放牛肉的铜敦和一件铜壶却逃过了劫难。直径20多厘米的铜敦造型优美,纹路精致,就像两个小鼎上下合扣,其内则是满满一“盆”牛肉。
同批发掘的墓葬中许多都有动物陪葬,包括绵羊、狗、猪、黄牛、山羊、鸡等,绝大多数肉质都已腐烂,只留下骨骼。据悉,那个时代,流行用动物陪葬,这些随葬品用来反映墓主的生前生活。
古墓中保存下动物肉本不稀奇,但是这些牛肉为何经过两千年后,仍能“满满地”存在于器具之中呢?胡松梅说,鲜肉一般都会出现塌损,不可能经过两千年后仍将器具充满。最有可能的是,这些牛肉在放入之前经过处理,譬如腊肉、风干等,在失去部分水分后就不容易再缩水,才有如今看到的满满的状态。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