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能和“大”字连在一起的,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武汉”,那时的武汉,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但从上实际80年代开始,武汉日渐失去往日的荣耀。武汉曾经经历中部塌陷,如今正在高调复兴:GDP将跨入万亿俱乐部,城建欲赶超广州,中国光谷迈向世界级.....武汉离一线城市还有多远?
在武汉的工业布局中,最主要的是依靠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拉动。汽车和钢铁也被称作拉动武汉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但这两大武汉的支柱工业,却都将面临行业下行风险。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市场将步入一个相对趋缓区间。而随着钢铁行业步入微利,武钢也出现生产下滑。武钢还可能外迁。
武汉主要的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本都是东风、武钢、武船等央企背景。而武汉最具活力的大型商贸企业,也基本为武汉国资控制。相比之下,武汉民营经济不够活跃。产业的辐射力不强,即便是在中部地区,武汉也缺少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链。
武汉集中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其他数十所部委和省属大学,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是,近年来留汉就业人数持续走低,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培养的学生中,只有11%的本科生、4%的硕士和1%博士进入武汉就业。“人才东南飞”现象与武汉工作岗位待遇偏低密不可分。据统计,武汉应届生岗位平均月薪为2740元,在28个城市中仅列第18位,这样的待遇显然无法比肩一线城市。
武汉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大多数管网老化,只能应对一般性降雨。作为暴雨经常光顾的城市,武汉排水管网的防洪排涝标准亟待提高。此外,城市排涝方式也相对落后。武汉每逢下雨就看海的现状与近年来斥巨资兴建排水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原因何在?有专家直言:“目前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规划却不成熟,排水系统建设速度追不上城市建设速度。”
“上有九头鸟,下有湖北佬”,这种外人对湖北人的冷嘲热讽多少令作为湖北老大哥的武汉人感到有些尴尬。言语交往骂字当头,动不动抖狠,这些武汉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常被他们解释为“码头文化”、“爽朗”等等,这只能是一种文学想象的合理化。正视自身与现代文明的切实差距,是武汉迈向一线城市亟需解决的一大障碍。
到2016年武汉共需推进建设总投资约8000亿元,建成中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城建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赶超现在的广州。
目前武汉已开通两条地铁、一条轻轨,到2017年,每年都将新通一条地铁。到2020年,武汉至长株潭中原城市群等地区1-2小时通达,武汉城市圈各相邻城市主城区间1小时左右通达。航空,武汉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数量为中部之最,国际及地区旅客出入境首破百万,位居中部第一……(详细)
2014年武汉市GDP预计将首破1万亿,首次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目前,这一俱乐部仅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7名成员。这标志着武汉的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台阶,从千亿量级,跃升到万亿量级。城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会随着提升。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先进指标方面,武汉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努力扩大与同类城市的领先优势,力争超过一线城市……(详细)
在科技部日前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最新评价结果中,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由第四跃升至第三,园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二。与中关村“贸易+科技”模式不同,光谷走的是“科技+贸易”,因光谷的光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在世界位居前列。
武汉想成为一线城市,经济发展不能依靠重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经济转型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光谷无疑是支撑这一梦想的重要支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