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现实世界固然重要,但我认为艺术家真正的职责,是穿透现实世界的灰墙,去照亮那背后的神秘世界。——赛维托

轴线上的思考——傅中望的雕塑时光

人物档案 Introduction:

  傅中望既是湖北美术馆馆长,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在创作上,他是个纯粹的艺术人,游刃于传统与当代艺术中,在反思中寻找自我,在有限中寻求无限。从历史维度到文化重构,从传统资源到当代转换,无不折射出他的睿智和思考。
数据标题文字2

榫卯结构

  新浪湖北:榫卯叙事:在您的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无论风格怎么变换似乎都没有脱离开榫卯的叙事,并始终和榫卯结构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如此钟爱这一结构方式?
  傅中望:这样一种艺术的语言,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关注和转化,对雕塑语言原创的驱动。不论东方雕塑,都注重写实,我们中国有没有特殊的语言呢。同时也是一种结构,只是大家没把它当做艺术而已。农村泥啊巴啊水车啊,从建筑来说,中国从宫廷到民间都是木制结构。从家具来说,中国从最早的先秦家具到明式家具,靠的就是榫卯。这样一些作品,靠的是榫和卯, 木和钉 。我认为,不论是建筑,家具,都有一个结点,这些结点就是榫卯。这都是西方的一些东西,但它们不会把它显示出来。而我认为是一种结果功能的形态,是一种艺术。我要把它们展现出来,把它作为中国独特的雕塑特点,把它从技术抽离出来。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榫卯,一凸一凹,绝对是一种结构关系,就像立体的中国阴阳学,立体的八卦。所以,榫卯其实是中国很有特色的一个文化形态,我把它进行了转化和挪用,让大家认为是比较原创的雕塑语言。如果很多年轻人发现这个很有意思,都可以尝试一下。

异质同构

  新浪湖北:异质同构是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有着更强烈的材料自身的意义,使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审美的逻辑,您是如何从《榫卯结构》系列自然转换到《异质同构》系列的?
  傅中望:如果说《榫卯结构》是傅中望自我叙事方式开始的话,那么《异质同构》则是傅中望继“榫卯”之后对艺术、社会、生命、生存的更进一步思考。应该看到,不固守一种风格和多变、善变的艺术样式使傅中望获得了一种机缘,而勤奋思考、智慧性地表达又是他重要的品质,他曾不止一次地发问:“难道榫卯必须用木头来做吗?”沿着这个思路,他惊讶地发现,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当我们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或前工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之际,不同的东西重新组合,异质的东西重新构合的太多了,于是傅中望推出了自己的艺术概念——“异质同构”。所谓“异质同构”就是用两种不同形态和质地的材料构造组合,使二者之间的差异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和谐,这种和谐就是作品意念和形象的诞生。各种材料在重构、再组时,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偶发性和可能性,实际上也提示出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从而进入到一种生命本能的追问和艺术上的自由表达的状态。(摘自:新浪收藏)
特别合作:《艺术+》杂志
特别合作:《艺术+》杂志

《艺术+》杂志从2008年创刊发展到现在,经过三年的积淀、蜕变,形成了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湖北艺术类专业期刊。它以“关注当代艺术、推介艺术佳作、整合艺术资讯、引领艺术时尚”为宗旨。它致力于建立艺术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为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传播提供媒介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拉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傅中望《物以类聚》系列 更多>>

数据标题文字1

  访谈精粹 >>>

-------------------------------------------------------------------------


  新浪湖北:您是怎么走上艺术这条道路的,您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感觉你们那个年代学雕塑的人应该很少,也不会像现在的小孩是父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选择雕塑这个专业的吗?听说您还有在黄陂下乡“黄陂泥塑”队的经历,可否讲述一下。

傅中望:首先从小的爱好、喜欢,最后才成为自己的一种职业。小学就喜欢画画,一直到中学,都是学校绘画最好的。校牌、宣传画,都是我做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动手做手工活、木工活。学校的板凳桌椅和宣传橱窗都是我来修理,做些模型。七十年代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专做道具布景,为八个样板戏画布景。也就是说,从小对艺术造型有特殊的兴趣。到中学时,在青少年宫学习绘画。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到农村去了,到黄陂做了一年的农活。村干部发现了我会写会画。有了一个出头露面的机会。小队大队的干部都发现了 在大的公社,刻大字,印刻宣传的简讯,画宣传画。当时参加了孝感地区的创作学习班,我觉得艺术雕塑很符合我自己,在学习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这期间,创造了许多作品。回去发展农民雕塑,知识青年,农村青年爱好雕塑的,都没有基础,我一点一点教他们,最后办了一个大的展览,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由于这个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注意,文革时期,艺术基本停课了,他们在黄陂农村艺术家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接触了许多艺术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雕塑是伟大的艺术,是世界艺术中的重要的一份子。从此我走上了雕塑这条路,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浪湖北:湖北美术馆作为中国中部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您觉得本馆在传播国内文化艺术和引进国外文化艺术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在对湖北本地普通群众的审美引导和文化推广方面有哪些计划?
  傅中望:应该说,湖北以前没有专业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是07年开始,一年以后,武汉美术馆成立。一个城市的美术馆是文化的载体。今年是湖北美术馆的五周年。这五年,一直立足推动本土艺术的创作和宣传,做了大量工作。湖北美术馆对湖北历史做了梳理,办了一系列大型展览,是非常大的工程,将湖北一百年的艺术做了全面的回顾。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的创造和成果,都和湖北美术馆相关联,来展示。
  另外,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二十世纪百年艺术的战略,回顾了湖北一百年的艺术史。这样一个举措和我们展览的项目,都是对湖北美术史和艺术家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是让我们的观众、老百姓去了解湖北美术对世界美术和文化的传承。我们每个展览,担心老百姓不知道雕塑油画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们都在大堂搭了工作室,让老百姓看到艺术家都是怎么创作。类似这样的活动,我们都开展了很多。我们还对中国画这么一个传统文化的画种,进行了一个大学生的辩论赛,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中国画,了解传统和现代绘画的关系,是继承还是创造,这些都是需要年轻人去关注并了解。这都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也得到了更多媒体广泛的宣传,特别是网站刊物、报纸互动的宣传,很有效地为湖北美术馆本土文化美术的推动。
  我们同时也引进了国外大师的作品,让它们扩大公众的文化视野,了解西方社会和其他文化背景艺术家的创造,提高公众对艺术的审美力和鉴赏力。同时,我们把全国重要的美术展引进了。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全国重大历史美展,我们才有做这些东西的可能,我们公众才能享受到这些好的艺术作品。还有一个作用是,通过各种展览,可以收集到本土的、外地的 全国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一个美术馆的作用,研究、推广、收藏美术作品。美术馆是一个非盈利的机构,从来没考虑赚钱,只是考虑到文化的发展。美术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收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捐赠,进行保管,同时适当适时传播。正是因为这样,艺术家才觉得这是属于国家的财富。每个美术馆都有办馆特点。我们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我们要确认美术馆多源价值取向,国内的、国外的、民间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各个时代人们的需求。强调品味和质量,美术馆不是搞群众文化 是精英分子,是艺术家的殿堂。办什么展览,都要办到最好。作为一个美术馆馆长,我有自己的艺术观、态度和创作方法,但是要从观众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美术馆要强调办馆特色和品牌意识,我们一直在从无到有,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品牌。总而言之,不仅要有展览,还要有群众性。做展览,需要专家喜欢,老百姓也喜欢,这样美术馆才能有生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傅中望专访:轴线上思考人生——傅中望的雕塑时光]

他们眼中的傅中望:

.

  他提供了一种即便在西方雕塑中也没有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来自自身传统的启发,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榫卯结构”成为当代雕塑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术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史的意义的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吕 澎

.

  认识傅中望必须有三个向度,即历史的、文化的和公共视野的,傅中望在一个广袤的空间里叙事,他的视觉表达的动态性、多面性和多样化也导致了人们很难按照某种风格和流派对其归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又有着一个明晰的行为轨迹和创作主线,那就是对当代艺术与社会人生的真诚思考,是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把握,是对生命、生存的的关注。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 冀少峰

.

  樊枫先生笔下的城市之形,恰恰求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画面的真与客观的真留有距离。因为,他的形是水墨的形,是曲的、软的、流动的,城市建筑则是直的,硬的,固化的,中国人也曾有想准确表达建筑的所谓界画,但因其缺少意韵,而地位不高。以水墨之态呈都市之象,使其中的建筑留有韵味,以城市之境抒城市人之胸臆, 使城市冰冷的楼房具有“山水”的情感。

                                                        ——艺术家 吴洪亮

傅中望部分作品欣赏 更多>>

载入中...

出品:新浪湖北文艺  统筹:罗露  文字:袁菲  制作:@夏啊夏啊夏  设计:汤丹成  技术支持:朱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