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煤店,无意间遇见它的那天起就拨动了我记忆中的某根神经。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煤店在武汉遍地开花,送煤工也是稳定的国营饭碗,那时候煤炭是周边居民过冬不可或缺的温暖依赖;现如今,许多90后、00后们甚至压根不知道还有煤店这档营生的存在。

载入中...

武汉繁华闹市里 我遇见了久违的80年代

  80多岁的老奶奶告诉我,她童年时就在这条街上玩耍嬉闹,在这条街上度过了一生。

 

  皮子正街,是条名副其实的百年老街。从车水马龙的仁寿路往里拐,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皮子菜市场的老杨夫妇一个春天要卖出上万斤小白菜;卖烤红薯的老于每天都有近两百块红薯要烤;路口卖散装坛子酒的老张正忙着为老顾客灌装……

  皮子煤店,就在这条街的末端,无意中遇见它的那天起就拨动了我记忆中的某根神经。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煤店在武汉遍地开花,送煤工也是稳定的国营饭碗,那时候煤炭是周边居民过冬不可或缺的温暖依赖;现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许多90后、00后们甚至压根不知道还有“煤店”这档营生的存在。

  一双黝黑的手套,一身布满煤灰的着装,一张朴实而憨厚的脸。在机器轰鸣声中,他等待黑乎乎的蜂窝煤从传送带上送出来,然后搬到自己的地排车上,再拉着一车蜂窝煤按时送到每一位老客户的店里。大家都喊他董师傅,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城市送煤工。

  董师傅,50多岁,在武汉做了30年的送煤工,卖一块蜂窝煤赚两、三分钱,一个月收入1000多块,其中房租就要占去400多。整整三十个年头,他见证了煤炭这种曾经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在城市发展变迁中的尴尬地位。

  随着城市变迁,特别是近些年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大量平房消失,一幢幢高楼耸立,使用蜂窝煤的市民也不断在减少,送煤工这个行业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送了30年煤的董师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行业会彻底消失。

  尽管如此,在仅剩不多的煤店里,有一些送煤工仍在坚守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董师傅13岁那年从河南老家来武汉闯荡,工地打零工、餐馆端盘子啥都干过,用他自己的话说,360行几乎做了一半, “没读什么书,只能赚这个辛苦钱。但是不偷不抢,靠力气赚钱,我不丢人。”在武汉过了半辈子,他能说一口较为正宗的武汉话。

  董师傅就是武汉数千名送煤工的缩影,他们就是他,他亦是他们。他们每天与黑黝黝的煤炭打交道,灵魂依旧洁白无瑕。他们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没有所谓的人生规划,送煤就是为了糊口,盘算把孩子培养着上了大学,他们就回老家去种地。交谈结束临走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走出煤店送我。

  我们总是矫情的叫嚷着不忘初心,置身喧嚣久了,不知不觉就把初心给丢了。而他们从不知初心为何物,却坚持将一件事情做了30年。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几人还能记起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他们,又有几人还在坚守初心?

  80年代已经离我们很远,而我有幸遇见了久违的他。

  好久不见,童年。

  好久不见,拉煤大叔。

  文:夏婷 摄影:丁勇 钟西蒙

新浪湖北首页 | 新浪湖北新闻频道 | @湖北身边事 | 专题制作:夏婷 | 栏目联系电话:027—8283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