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城市新坐标

  “户部巷和黄鹤楼在哪里?”这是许多外地人到武汉的第一个问号。外地人对武汉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户部巷、黄鹤楼,以及对面的汉正街小批发市场和江汉路上。

  近年,随着汉正街北迁,江汉路封路修正,以及各区域商圈格局的变化,武汉城市游览坐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陆续涌现商业和文化新坐标,WTA、汉秀等都在2014的武汉留下了印记。

  2014年9月,武汉承办了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排名前40的网球选手齐聚武汉。武汉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签订了15年的合同,取代了此前举办了30年的东京。2015年,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15000座场馆也将建成,地方媒体称之将成为城市新名片。

  在城市商业格局上,多位到武汉的外地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东湖路过楚河汉街时被吸引。“武汉有太多的湖,先天优势在这条街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外地是很难复制的。”一位长沙籍地产人士分析。

  2014年底,万达电影乐园和汉秀剧场亮相汉街。穿越武汉中央文化区的“楚河”,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

  上述项目的投资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称:“第一个原则,当然是武汉这个城市本身有消费需求,简单说就是赚钱。”一位在武汉投资百亿以上的企业负责人评价武汉称,武汉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代表。

  城建面貌刷新的武汉,正在努力摆脱大县城印象。不过,武汉欠缺的依然很多。

  著名作家方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提到武汉在变漂亮变干净了,有现代化气派,生活大大方便于过去。这些外人非常容易看到的地方,的确有惊艳之感,但差的是细节。

  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方面,武汉籍外地投资人以及武汉的国外派驻机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过程中,都提到了类似观点:武汉近些年在改变,也做出了开放的尝试,但是开放的意识,对于地方政府,还有太大的空间。

  武汉想要“国际范儿”

  2014年,武汉其实“蛮拼的”。

  一方面,二线城市武汉的消费商机,正在被国际商企看好。据《长江日报》报道,2014年,宜家、永旺等巨头抢滩,近10家新商业体相继开业,辐射半径达中部五省。武汉宜家开业当天就创下中国开业成绩最高纪录。

  国外媒体关注武汉的目光渐多。2014年,BBC曾采访武汉官员做过一个纪录片,在国内颇受争议。英国驻武汉机构负责人在接受湖北本地媒体采访时介绍,节目播出后,有很多英国人来问我武汉这座城市,因为他们之前很少听说过武汉。某位名人说过,“没有哪个宣传是坏宣传”。 BBC为武汉做的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汉的知名度。

  同时,武汉市政府层面也在力推“国际化水平”提升。 武汉提出的“复兴大武汉”五大计划,除了城建攻坚、工业倍增等,其中重点还提到了“国际化水平提升”。

  武汉当地官员称,武汉最新的发展思路,完全是放在国家化都市的定位上来布局的。加强对外开放和提升国际化水平,是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动作的集中体现。

  根据武汉市于2013年底提出的《武汉2049规划》构想,到2049年,武汉将成为中国有核心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并力争建成世界城市,聚焦于亚太地区,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城市。

  在实际行动上,武汉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国内九省通衢,而是刷新定位“国家版立交桥”,打造“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武汉将以国际直航为突破口,着力构筑水陆空国际大通道。2014年武汉机场国际及地区客流量达120万人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已达31条。下一步,武汉将新开至芝加哥、墨尔本、东京、凯恩斯等国际直达航线。武汉天河机场三期航站楼建设有望于2016年年底完工。在铁路方面,武汉重启“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17天内穿越亚欧6国。

  不止一位湖北官方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作为内陆城市,武汉的国际知名度和开放程度,不如西部的成都,武汉迈往国际化之路仍路漫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武汉经济结构长期国资独大,民资和外资相对成都、南京等地并不活跃,经济外向度较弱。截至2013年12月,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52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同期,到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刚到200家。

  常到武汉的浙商创投合伙人杨志龙分析,武汉对外开放程度或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主动的,即地方政府的政策,近年武汉似乎主动开放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即被动开放,武汉居内陆,被动开放的影响因素不如沿海,包括国家层面的开放政策等,都不比上海、深圳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武汉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即申报内陆自贸区。7月份,湖北发布了《武汉高新区先行先行实施方案》,其先行先试任务包括开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七大任务。

  武汉一位地方人士总结称,武汉在对内“挖”和“建”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