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蜕变:“最大城镇”的逆袭
武汉,作为中国新一轮以大规模城建驱动城市发展的样本,在运动员李娜之外,早已有众多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目光聚焦于此。有机构预测,中国下一轮增长的动力就在二线城市,武汉的工业、城建,甚至债务等,均可作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样本。
“每天不一样”,这是2014年武汉打出的城市口号。除了每天都在进行的的大拆大建和倍增工业,亟待复兴的武汉,也在力求摆脱早年的“大县城”的印记,努力每天变“洋气”。
“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都会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叫武汉的小城镇,这里人不多,人口也就1000多万。”在2014年澳网的一场发布会上,网球运动员李娜如是介绍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新一轮以大规模城建驱动城市发展的样本,在运动员李娜之外,早已有众多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目光聚焦于此。有机构预测,中国下一轮增长的动力就在二线城市,武汉的工业、城建,甚至债务等,均可作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样本。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说,武汉并不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只不过有些“不好说”。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他将武汉的地理位置概括为“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从地理版图上来看,武汉和芝加哥的区位和产业结构颇为类似,也常以“东方芝加哥”自喻;在中国近代史上,武汉有着九省通衢的优势,也有重工业造城辉煌。不过在世人眼中,武汉始终摆脱不了“全中国最大县城”的阴影。
“每天不一样”,这是2014年武汉打出的城市口号。除了每天都在进行的大拆大建和倍增工业,亟待复兴的武汉,也在力求摆脱早年的“大县城”的印记,努力每天变“洋气”。
2014年底,武汉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的招数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检查,引发网络段子扎堆,武汉的“努力”可见一斑。
武汉的“挖”与“变”
“大家出门时带一张卡片,卡片写着:我是聋哑人,武汉随么斯(什么)都好,我蛮幸福。” 2014年末,武汉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大街密布的红袖章,和全城抽背“24字核心价值观”,为网民提供了大批有关“武汉拼了”、“检查组来了”的段子。
调侃之余,不难看出,一个正在迫切提升文明软实力城市的尴尬缩影。
“创文”和“挖”一样,都是武汉2014年的热门词汇。2014年前三季度,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0.69亿元,增长9.5%,全年经济总量过万亿几无悬念。按照官方的逻辑,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建硬件的提升,一定程度改变了武汉的硬环境,“创文”也是软环境提升的体现。
武汉人习惯用“复兴大武汉”,来表述城市的努力,毕竟它曾有过“驾呼津门、直追沪上”的辉煌。“城建攻坚”计划,被武汉列为复兴城市五大计划之一。2012年,武汉提出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6000亿元。
2014年,《武汉晚报》评选出的武汉年度汉字为“变”,此前2013年的年度汉字为“建”。当然这两年网络上,人气极高的武汉年度汉字是“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武汉各行业人士,一半以上的人提到了“挖”。不少地方官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武汉早年城建历史欠债太多,跟城市地位本身完全不符。
早在2011年,《纽约时报》在报道武汉时称,武汉以“Mr. Digging Around the City”而知名。近年武汉的“城建跃进”,一方面造就了争议中的万余工地和“满城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武汉早年大县城的脏乱差气质。
“以后描述遇见的场景,终于也能写到: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武汉地铁开通第一天,一位90后武汉女大学生调侃。这句话如果放在北上广,可能略有些突兀,对于武汉的年轻人来说,迟来的地铁稍提升了武汉作为城市的“存在感”。
2012年年底,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武汉正式迈入“地铁时代”。当地官员称,2012年以后,武汉每年通一条地铁。2014年,武汉提出最新规划,2049年武汉将有25条地铁线路,总长1045公里,线网密度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的是, 2015,武汉仍在“建”和“变”的阵痛中努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