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率先谋划“四水共治”

  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是所有武昌人的共同期待。发挥好水优势、保护好水生态、利用好水资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武昌区将按照市党代会报告要求,大胆探求,先行先试,率先打造“四水共治”试验区和示范区。

  结合武昌实际,区政府对推进“四水共治”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谋划,建立了“四抓”工作机制:

  ——抓机制,成立区“四水共治”领导小组,跨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统筹、调度、协作、督办和落实机制。深化落实“湖长制”,与四美塘、内沙湖、紫阳湖、晒湖、外沙湖及水果湖等6个湖泊辖区街道签订湖泊保护责任状;推进落实“河长制”,根据武昌实际,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落实巡司河等河流管理责任,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研究制定区域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建设总体和各类专项规划及年度推进计划。

  ——抓项目,建立“四水共治”重大项目库,落实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2017年,市、区安排水生态治理建设项目57项,投资总额10.3亿元。

  ——抓宣传,通过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在临江一线建立宣传阵地和展示区等举措,利用武昌发布等宣传平台和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参与、支持“四水共治”。

  武昌区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

雨污分流示意图雨污分流示意图

  围绕“三大”,万无一失防洪水

  ——治理大隐患,主要是消除险工险段和闸口破损等重大隐患,重点对南华船厂闸口进行永久性封堵和对月亮湾等5处历史险工险段实施堤防加固。

  ——实现大贯通,主要是对八铺街堤和临江五期开展江滩整治和美化亮化,使长江南岸水岸景观全面贯通、形成整体。临江五期工程已列入2017年市级城建计划,即将启动。

  ——打造大平台,主要是以长江为主轴线,结合江汉朝宗5A级景区打造,加强滨水景观资源开发,构建大都市亲水平台,彰显“两江四岸”独特魅力。同时,结合湖泊治理,提升湖泊公园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形成区域性亲水平台。

  围绕“三力”,千方百计排涝水

  ——提升管网输送能力,加强社区、道路排水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完善跨区域排水的配套收集系统,提升雨水收集、输送能力。

  ——提升泵站抽排能力,加快筷子湖泵站、晒湖泵站等建设改造,扩大抽排流量,确保雨水及时外排。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设备储备和统筹调度,建立白沙洲、南湖两个应急中心,做到小雨不积水、暴雨可控制。

  总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辖区骨干排水系统基本建成,现有22处易渍点及新增渍水点全部消除,辖区雨水吸得住、渍水排得出、涝水应得急、蓄水调得动。

  围绕“三全”,全力以赴治污水

  ——全截污,严格落实“湖长制”“河长制”,对沙湖、巡司河等11个河湖的82个排污口,全面拦截封堵,杜绝直排。

  ——全收集(全处理),加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及混错接改造,提升污水收集、输送能力。积极配合推进“四厂合一”,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做到应处尽处。

  ——全治理,按“一湖一策、一河一策”原则,对辖区湖泊、河流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体水质。

  总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辖区雨污分流系统全面建成,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湖泊水质稳定在Ⅳ类及以上。

  围绕“三水”,不遗余力保供水

  ——干净水,抓好平湖门、余家头两大水源地的环境整治与保护,确保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标准。

  ——及时水,创新二次供水改造协作机制,完善各方责任体系,加大老旧社区、老旧居民楼的供水设施改造力度,使供水、用水问题不再难。

  ——节约水,加强宣传和发动,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节约用水,大力支持和推进中水回收与再利用。

  撰文:通讯员张晨子 刘金峰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