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

  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

  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

  大江大湖大武汉——长江与湖泊,对武汉来说,是永恒的话题。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维护长江生态,实施“四水共治”,促进经济繁荣,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武昌,既“优”于水,也“忧”于水。

  水之“优”:

  滨江滨湖、依山傍水,是大自然对武昌的厚爱。武昌拥有17.9公里的长江岸线,东湖、沙湖、紫阳湖等8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点缀其间,水域面积47.1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43.7%,是全市水域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中心城区。

  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为近代武昌带来了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在武昌打造了“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昌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电视、螺钉等都享誉全国。一直凭水运“通江达海”而得“九省通衢”盛名的武汉,成了中国经济誓言“赶超英美”的一张王牌。

  去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正式亮相,惊艳武汉。一时间,绿道徒步、骑行成了武汉人最时髦的户外活动方式。除此之外,沙湖、紫阳湖、四美塘等区内湖泊,虽大小形状不同,风格特色各异,却为居民提供了亲水乐水的场所,为城市披上了柔美灵动的面纱。

  近几年来,武昌年均投入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水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区域水生态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洪水隐患基本消除,“三线一路”控管到位,湖泊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

  武昌较早推行“湖长”制,诞生了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及一批民间爱湖人士,居民群众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度、参与度高,监督和支持力度大,社会氛围好。

  水之“忧”:

  一面是水秀江清,百湖荡漾;另一面却面临洪水威胁与环境恶化。

  一忧污水,河湖截污不彻底,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输送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二忧排水,雨水收集系统尚未全面形成,一些跨区域排水港渠出口不畅,易渍水点仍然较多。

  三忧供水,部分管道建成年限较长、口径偏小,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求,供水矛盾突出的老旧居民区有90余处。

  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武昌余家头水厂,服务江南的100余万市民。此前,水源保护区内船厂、港口、码头、砂场遍布,还有水上渔家、养猪种菜,水源环境隐患突出。2015年底,这一乱象被列入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案件。2016年,武昌区把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整治和余家头江滩生态修复工程合为一体,武昌区开展了5次联合执法,共清理砂石50万吨,取缔砂码头趸船19艘,搬迁生产码头船舶7万吨位,拆除违法建筑及构筑物近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盖、菜地万余平方米,收缴捕鱼扳罾20余处。

  与此同时,区政府投资一个多亿开工建设临江大道铁机路至罗家港段,还将建设江滩生态公园,还市民一个绿色江滩,长效保护水源地环境安全。

  5年来,武昌区政府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上下了大力气。

  注重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实施了紫阳湖截污工程,解决了紫阳湖周边排水管涵过流量偏低,暴雨时管道内排水冲翻井盖、大量污水外涌入湖问题。市区共投入资金4663万元,启动大型管涵清淤工程,先后对金沙、茶港箱、董家明渠、复兴路、东湖路等管涵及明渠进行了清淤。新建三角路泵站及栅栏口泵站工程。通过雨季检验,武昌区没有发生大面积渍水情况。2012年起,武昌区启动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改造雨污水管网100余公里。

  开展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以及污染源监视性监测,削减了武船、滨湖机械厂电镀废水排放,完成人福药业、滨湖机械厂、圆融化工厂等企业搬迁和武昌焦化、中昌植物油厂等企业停产转向经营,不断加大工业污染源监测监察力度,并且严格实行了污染物排放达标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武昌水源地水质状况始终保持为III类,达标率为100%。

  采取生物治理措施,进行湖泊底泥清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使四美塘和内沙湖稳定保持IV类水质,采取引水、底泥疏浚、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对紫阳湖、内沙湖、晒湖和都司湖等湖泊进行治理,其中内沙湖水质由2010年的劣V类上升为IV类,晒湖由劣V类提高为V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