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舱医生穿30斤“铠甲” 每天为100余病患做CT
“我是自愿报名来援助武汉的,在江岸方舱医院工作的这段日子,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作为一名放射科医师,来自江西医疗队的邱莹莹给长江日报记者讲述她与伙伴们坚守在斗室,与CT机并肩战斗的日子。
邱莹莹是江西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也是江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邱莹莹说,这次疫情暴发的初期,主要就是靠CT来检测和判断病毒,所以他们放射科的医生可以说是最早接触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一批人。“那时在我们的圈子里,就已经分享了很多病患的图像了,全国的同行也都在讨论,这次的病毒从影像特征上与已知的病毒有何不同,也是做好预警和防护吧。”
疫情暴发后,邱莹莹主动请战,她认为此时的武汉一定很需要像她这样负责影像诊断的医生。“但你要知道,当时在武汉真的什么都缺,我们队只带了一台移动DR机,就是拍X光片那种,一般性救援还行,但无法为这次病毒肺炎做诊断。”最初抵达武汉的那几天,邱莹莹特别急,尤其看到方舱医院紧急投入使用,许多医护同行投入到救治一线,但她却是“有劲没处使”。
“多亏了咱们江岸方舱医院放射科的孙仁荣主任(来自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他一面安慰我不要急,一面紧急联系设备,搭建机房,设置诊断间。”邱莹莹说,她记得是17日那天开始装机,孙主任一直里里外外张罗着,忙到18日凌晨4时16分,孙主任给她发了一条信息:已经搞好了,明天可以开始检测了。
18日,邱莹莹和放射科的伙伴们正式踏入属于他们的战场,第一天接诊病患38人。“这个数字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第一天是最难的。人与人的磨合,人与机器的磨合,机器与机器的磨合……CT诊断虽然只是一个环节,但对于每个病人来说却是他们身体状况重要的依据,容不得一丝马虎。”最初的放射科,只有6个人,邱莹莹记得每个人的名字:“3个技师,钟辉、熊作工、刘春一,都是小伙子,他们负责拍CT。然后我和孙主任,还有保定医疗队的牛海健老师负责影像诊断出报告。”
邱莹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几个小伙子特别不容易,除了正常的医护隔离服,他们还得穿上重达30斤的铅化防护服,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小小的机房里轮班倒。“CT机房是有辐射的,别说这里是临时设置的,就算医院的机房,也是存在射线残留的。平时我们的技师一天下来不会做那么多次,但疫情之下就不同了,我记得最多一天我们做了190多个病人。怎么说呢,这些小伙子也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战斗。”邱莹莹说,由此她和钟辉聊天,问他每天这么在机房里待着怕不怕。结果钟辉说,他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这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平静和自然,但我却鼻子一酸,真的是非常感动。”邱莹莹说。
CT的影像诊断,一个病患通常会产生200—400张片子,3名医师坐在电脑前,一个一个处理,平均一天要下100多个诊断。“当天拍,当天下诊断,因为分管医生那边需要了解患者每天的病情进展,所以我们也感觉责任特别大。”邱莹莹说,虽然每天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有无数张光片,但无论多累、多繁琐,他们都会尽全力去做好,“因为每一张片子都关乎一条生命!”
长江日报记者马万勇 贾蓓 通讯员柯智涛 王艺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