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胡诚、刘晓丽、吴文华)“武汉应对标国内外发达城市,将城市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至50—100年一遇。”9月23日,在武汉举办的2021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建议,武汉应全面对标国家新发展目标和要求,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全面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系统谋划新时期武汉治水战略,建设人水和谐共处的世界级滨水生态名城。
打造安全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钮新强认为,拥有大江大湖的武汉水资源丰富,水是武汉最耀眼的名片。但另一方面,水多了有时也会“伤脑”,给城市安全带来困扰。
近年来,武汉市在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塑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武汉城市防洪能力和城区排涝能力均大幅提升,三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8%,新城和中心城区43%的水系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然而,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武汉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尚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多,武汉在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
城市防洪排涝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钮新强建议,武汉应对标国家新发展目标和要求,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将城市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至50至100年一遇。
他表示,武汉应继续大力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内湖、内河与市政管网等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衔接,利用“百湖”优势打造超标雨水消纳的“大海绵”系统,提高城市应对超标极端暴雨天气的韧性,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引进优质水资源,让武汉喝上天然“农夫山泉”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以上,水质优于长江和汉江。2015年获评首批“中国好水”,被称为天然的“农夫山泉”。
钮新强介绍,湖北“水利一号工程”——鄂北引水工程2019年正式建成通水,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全线自流引水,满足鄂北地区沿线襄阳、随州、孝感等地生产、生活用水。目前,鄂北引水工程沿线已建分水口至武汉最近直线距离仅50公里,具备了引丹江口水库优质水源向武汉供水的能力。从水量上说,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鄂北引水工程引水量完全能满足武汉饮用水需求。
他建议,从提高城市供水品质的目标考虑,武汉可借助鄂北引水工程,引入丹江口水库优质水源,让市民喝上天然的“农夫山泉”。
营造清洁水环境,构筑健康水生态,建设繁荣水文化
在水环境方面,近年来,武汉经过多年治理,水质有所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湖泊治理和保护问题依然凸显,水质富营养化、污染负荷增加、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仍然存在。
钮新强认为,城市湖泊治理,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构建“以流域统筹为前提、控源截污为核心、水陆共治为基础、活水畅流为辅助、长效修复为提升、智慧建管为保障”的综合技术体系,实现流域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重点是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终端消纳等全过程控制,全面消减河湖水体污染源。
历史上,天兴洲河段是江豚等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生境。在构造健康水生态方面,钮新强建议,统筹考虑府澴河、滠水河口湿地恢复,天兴洲岛生境修复,长江河道保护等措施,以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思路,打造天兴洲长江段生态修复示范区,让江豚在长江武汉段长期安家。
钮新强认为,武汉源水而发、因水而兴,具有独具特色的江湖水文化,但与杭州、苏州等城市相比,文化显示度还有一定差距。
他建议,以长江、东湖为重点建设文化亮点工程,比如依托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打造长江实景感受与精神文化体验相融合的世界级特色滨水文化长廊,以长江、东湖为重点建设东湖荆楚文化核心亮点区,提升东湖文化品位,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