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 年代早期的中华鲟放流上世纪80 年代早期的中华鲟放流

  中华鲟生存状况仍不乐观

  不能单靠物种保护

  尽管人工繁殖放流进行了多年,但中华鲟生存状况仍不乐观。

  “80年代初,我们取出雄鱼精液,可以观察到精子上下翻滚,活力很强,这些年活力明显减弱。” 在朱欣看来,中华鲟能逐渐适应葛洲坝(6.090, 0.00, 0.00%)工程,却不能接受所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能单靠物种保护来谈中华鲟及长江生态。”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认为,人类各项活动中,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社会关注度较高,人们往往倾向于从这点上找原因和解释。事实上,尽管建坝对于中华鲟洄游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若从宏观来看,同为长江生物链顶端的大型肉食性水生生物——中华鲟、白鲟、白鱀豚、江豚等全部陷入濒危和灭绝的境地,其反映的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所造成的水生生物资源危机。

  “单从物种保护谈中华鲟和长江生态保护是不客观的,光靠几家研究保护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认识到,长江船只增多,捕捞活动频繁,水质污染加重,扰动了中华鲟的生存空间,其影响是直接和致命的。”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认为。

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中华鲟放流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中华鲟放流

  从中华鲟到其它珍稀物种

  研究保护范围逐步加大

  “随着三峡集团开发金沙江的脚步,我们研究保护的范围在进一步加大,涉及到金沙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研究保护的对象,也由过去的中华鲟、胭脂鱼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的三种珍稀鱼类和66种特有鱼类。”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室副主任姜伟介绍。

  多年来,三峡集团持续开展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放流活动,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550万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17000余尾。

  在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江段,三峡集团建立了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每年都进行增殖放流,保护长江水环境。

  “如果说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兴建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中华鲟保护步入正轨,那么,三峡工程、金沙江梯级水电的开发,使更多的珍稀、特有鱼类进入了重点保护范围。”三峡集团宣传与品牌部主任杨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