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十堰
说起十堰地名的由,许多人并不清楚。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
十堰,顾名思义就是十道拦水的堤坝。
据地方档案记载:“十堰”的地名,早在500多年前就出现了。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主任田运科说,公元1484年,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记载,十堰,在县南在郧县南部,因溪筑十堰,沿着溪流修筑了十道堰,以灌田,以灌溉农田。

这十道堰就有十堰、虎尾堰、白龙堰、黄龙堰等十道堰。
在《湖广图经志》中还记载了韩弼的赞颂诗《十堰春耕》,该诗写道: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其诗中所指的田官是军屯官,专门管理屯田生产。
十堰作为地名的存在,其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宁少燕说,据有关资料记载是清朝中叶,人们在陈家街,就是今天的十堰老街东侧的百二河上筑了六道堰,就是叫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
在花果犟河境内筑了四道堰,叫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就是今天的岳竹堰),两处共筑了十个堰,人们就称之为十堰。

一堰被叫做头堰,头堰水库里的一库清水承载着老十堰远古的记忆。
二堰在人民南路二堰桥附近,现在是茅箭区二堰街办所在地。
三堰在三堰客运站。
而老十堰大学与现人民小学的之间的一条巷子就叫四堰巷。
五堰、六堰,则是十堰城区现今的核心商圈所在地。

十堰的历史其实更加久远。
它在商、周时期属绞国、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开始设郧县。
到了清朝,十堰地区为郧阳府;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当时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属第五区。
1922年,郧县九个区并为七个区,十堰又为第七区。
1948年12月郧县解放时,十堰属郧县人民政府管辖。

到了1967年,二汽开始在这里建厂,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为十堰办事处。那时,十堰仅仅还只是一个偏僻小镇。
李德甫说,在那时,十堰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口大概只有千余人的山区小镇,荒凉而偏僻。
随着历史的沿革,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发展,十堰的地名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变革。

1969年,十堰建市,1973年,十堰又升格为地级市。
1994年,原郧阳地区和十堰市最终进行了合并。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短短四十多年间,在大山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人在武汉 官方微信(v5daren)

查看评论(2)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