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塞颗栓子就能干”成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流行语,大家互相鼓励支撑。由于就诊量大幅增长,医护工作量剧增,在院党委的带领下,大家带病上岗攻坚克难,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全院职工一盘棋,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门急诊——守护生命的前沿阵地
12月,天佑医院急诊诊次量增长117.7%,发热门诊诊次量增长859.9%,医护全员超负荷工作,以科学高效的救治,同时间赛跑,全力以赴,保障救治工作正常进行。
在门诊四支部书记、ICU护士长王可的带领下,支部所辖科室勇担重任,全力救治重症病患。急诊科张浩医生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急诊的一名“铁战士”,直面生死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自12月7日以来,张浩已经连续作战近20天,塞着退热栓忙碌于急诊科诊疗,贴着冰冰帖协调120转运,他始终站在急诊的第一线。张浩说,“急诊科患者病情最危重,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我们必须顶上。”

ICU——我们是患者最后的防线
新冠开始的每一天,ICU里都在上演着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近期,ICU的患者更是翻倍增加。长期接触危重症患者,ICU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和严重程度也更高,每个医务人员都经历着用命博命的历程。而重症的专业性也限制了人员的调配,面对人力严重不足,医生们只能一手输液一手开医嘱,咳嗽声此起彼伏。
即使如此,ICU全体无一人休假,“塞颗栓子就能干”科室党员们率先垂范。在党员的带领下,全科28人全员全勤在岗。他们知道,这个团队是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多工作一天,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就多一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守护者
内科一支部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魏俊的带领下,支部所辖科室全力救治重症病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阮玉姝主任已经带领科室职工带病坚持工作半月,大部分危重症患者送来是因呼吸困难、咳喘不止需要紧急救治。与此同时,科室内一半的医护已出现高烧的症状,为了与时间赛跑,脸部通红、寒战,裹着毯子的医护吃些退烧药。
“我们都没有时间来点滴,呼吸不畅的患者随时需要救治,几乎所有的医护都对症吃药,硬抗下来。”阮主任说,真正地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特别看到那些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脑子的想法就是尽快能缓解他们症状,我们毕竟是专业人员,吃药治疗的同时还能顾得上患者。

医学影像科——当好新冠病毒“侦察兵”
随着患者激增,CT室的检查量是平日4倍,医院4台CT连轴转,医学影像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科室20名党员和积极分子迅速响应,全员45人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岗位。
初期,科室技师陆续感染、岗位空缺,徐青一直坚守在CT扫描一线。自己发烧也不愿回家,直至1岁多女儿高烧住院,她才提出休息,女儿稍有恢复便又回到岗位。
较早感染的医生高志华总说让别人先休息,自己服用退烧药坚守岗位。直至同事们身体恢复回到科室,他却由于肺炎倒下了。住院期间仍关心着科室工作,身体稍微恢复就回到科室签发报告,跟大家共同奋战在一线岗位。

检验科——与病毒较量的“检测猎手”
随着病人数量的飞速增长,医学检验科的工作量也增加到了平日的3—4倍。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在工作量骤增、因病成批减员的现状下,科室人员主动加班、替班,随叫随到。
PCR实验室(核酸实验室)的刘佳高烧一天一夜,次日退烧后便立即返岗,虽然仍全身酸痛,但考虑到科室的战友们集中病倒,为了不给科室拖后腿,刘佳坚持要回岗位战斗,没想到下班回家后又开始高烧;检验科门诊的杨甜,出现呕吐症状,仍坚持站好自己的岗,值完夜班;检验科住院部的范丽娟,高烧39.6℃,也是上完自己的班做好交班才休息,尽力不给同事添麻烦。

后勤部——筑牢战“疫”坚强后盾
后勤部全员坚守各自岗位,为一线的医护提供着坚实的后勤保障,为天佑人战“疫”筑牢最坚强的后盾,用责任与担当筑牢后勤保障防线。
后勤部在病人突增前,提前开展了防护物资、医疗物资采购备货,在全国各类医疗耗材断货紧缺的情况下,后勤部多方联系,保障前期各类物资充足供应,吸氧类耗材也陆续补充,最大限度的保证各类物资、设备的储备充足、正常供应,同时,提升医院氧气供应能力,保障临床各科室诊疗工作的顺畅开展。

在这场与病毒的博弈中,每个岗位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医院正常诊疗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他们的携手克难。而他们,也只是医院上下齐心坚守的缩影。
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人在武汉 官方微信(v5daren)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