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北路效果图图为:中北路效果图
图为:华中金融城规划范围示意图图为:华中金融城规划范围示意图

  全球金融新连线

  据《湖北金融业发展报告》、《武汉金融业发展报告》白皮书及统计数据显示,武昌区现有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等金融监管部门及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800余家,位居武汉市各城区前列,其中省级以上银行机构15家,占武汉市总数的45%。

  2014年,武昌区金融业增加值预计达18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3%,同比增长25%。

  武昌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华中金融城建设发挥着提升武汉城市核心功能、引领武汉金融复兴、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计划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培育七大特色金融:

  建设保险示范区。抢抓省、武汉市关于共建武汉保险示范区的契机,积极谋划探索华中金融城保险示范区建设可行性方案,努力在丰富和健全保险市场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武昌现已汇聚长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等20家省级以上保险机构,占武汉市总量的30%以上。截至2014年9月底,武昌区保费收入为214.1亿元,占武汉市总量的38.9%。

  发展贸易金融。依托武昌现有商贸业发展基础,以华中金融城商业保理园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一批商业保理企业入驻园区。去年底,在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支持下,武昌区着手建设华中金融城商业保理园区。5月26日,全省首家获商业保理经营许可的公司落户华中金融城,商业保理业务有了突破性发展。

  推进互联网金融。建立具有武昌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提升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能级。2014年5月,全省首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落户武昌,以“金融机构担保+担保机构保证金+平台风险准备金”的运作模式开展P2P业务。

  试点消费金融。抢抓消费金融公司武汉试点契机,积极谋求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引进或新设专业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开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相应的消费金融服务;借助于武昌区商贸旅游、医疗服务等产业优势,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消费金融服务产品。据悉,我省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即将落户武昌。

  培育金融租赁。抢抓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机遇,引进培育一批金融租赁公司及子公司,服务有实力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引导和支持全国性的金融租赁公司来武昌设立分支机构。武昌区正积极对接相关方面,服务选址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或成为武汉市继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后第二家金融租赁公司,填补武昌区金融租赁领域的空白。

  扩大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服务进社区,引进社区银行、社区保险等更多专业化的微型金融机构;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策略,全力践行普惠金融,扩大金融“辐射圈”、“服务圈”和“融资圈”。武昌区高度重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自2008年以来,共设立11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总注册资本金达18.8亿元。

  发展外向金融。借助国际金融资源,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证券、保险、创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国际性金融类企业或相关中介服务机构;鼓励辖区内金融企业“走出去”,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广泛参与国际化竞争等。5月20日,由美国史带金融财团发起创办的长江国际商会落户华中金融城,这是一个汇聚以金融为核心的国际商业资源开展经济交流、合作与发展的平台。商会由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等人出任名誉会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任会长。

  总部经济新引擎

  面对“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武昌区委、区政府把华中金融城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大武汉金融复兴的重要突破点,拟出台《武昌区服务升级计划》,包含8个子计划,通过实施金融创新与文化、科技、商贸、实体经济、服务业相结合,实现金融和产业协同协调发展,全面启动新一轮的总部经济新引擎。

  2003年起,武昌在全省率先发展总部经济,通过立足武昌,辐射华中,为区域发展带来税收、消费、就业等多种经济效应。同时,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不断提高武昌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武昌区政府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2014年,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华中支社、普华永道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等6家企业已入驻武汉万达中心、保利广场、知音广场等。目前,武昌区已有总部企业178家,预计2014年实现税收近45亿元。

  浓郁的金融氛围是总部企业扎堆武昌的主要考量,华中金融总部区作为武汉市总部经济示范,武昌区将从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着力吸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会展会务、旅游服务等产业领域各研发、设计、营销、财务、采购、结算、投融资和培训总部入驻。

  华中金融城核心区一期项目正式启动,不仅集中了武昌行政和经济等各方面资源,还将体现整个华中金融总部区的规模效应,并与武昌的滨江文化商务区、武昌古城等其他板块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共同促进大武昌的发展。目前,武昌已建成商务写字楼共44栋,建筑规模223.5万平方米,平均入住率达90%,其中保利广场、万达中心为戴德梁行及仲量联行所公认的5A甲级写字楼;在建商务写字楼20栋,建筑规模达174万平方米;拟建商务写字楼21栋,建筑规模达165.44万平方米。

  专家点评

  金融城不是喊出来的

  从九方城奠基地,沿着公正路往东走,过了沙湖大道,即是熙熙攘攘的中北路,放眼望去,只见高档商务楼楼宇林立,玻璃幕墙闪闪发光,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遍布,宛如走进“华尔街”。

  中北路一线串珠,沿街兴起金融、保险、证券、信息等9大高端服务业。

  10余年前,这里却是另外的样子。

  作家方方在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中描述:中南路到洪山广场,便是终点,所有高楼和商场,在此打住。

  当时,穿过洪山广场便是中北路,因武重、湖北建机、莺歌电视机厂、无线电二厂等老字号国企破产改制,房屋低矮,满街萧条,被称为“亏损一条街”。

  10余年间,中北路从“亏损一条街”成功转型为财源滚滚的金融街,秘诀何在?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曾为武昌区发展出谋划策。2003年,武昌区敏锐地嗅到现代服务业的机会,曾向秦尊文咨询,并请其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当时,武昌的发展战略是“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重”。经过调研后,秦尊文直言,发展不能“摊大饼”,以武昌的资源禀赋,“三业并重”不如“一业为先”,即优先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秦尊文感慨,武昌经济成功转型,关键在于明晰了战略定位,即以金融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谋划,坚持做高端现代服务业。

  难得的是,最近10余年,历任武昌区负责人未改弦更张,越来越坚定地举着“金融业”的大旗。

  秦尊文认为,武昌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正当其时。

  他说,金融街、金融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武昌区除了传统金融业外,还有信托、期货、评估、会计、法律等多个衍生门类,几乎涵盖金融产业链上每一环,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着金融街乃至金融城的成长。

  策划/撰文/摄影: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华中金融城管委会